催眠可以做什麼?與創傷和憤怒為伴的Therese


楊漢章
2025-05-20發佈
# 創傷議題
# 催眠
# 心理諮商
Therese的童年,如同一部沉默無聲的悲劇。父親酗酒成性,常對母親施以暴力與羞辱,而母親,彷彿被困於情感的囹圄,選擇留在這段婚姻中。年僅九歲至十二歲的Therese,長期飽受父親的侵犯,卻從未對外吐露半句。儘管如此,她從未怨恨母親。與母親的關係對她非常重要,她成年後更維持每週固定與母親聯繫。
快速跳轉目錄
催眠可以做什麼?與創傷和憤怒為伴的Therese
Therese的故事
Therese的童年,如同一部沉默無聲的悲劇。父親酗酒成性,常對母親施以暴力與羞辱,而母親,彷彿被困於情感的囹圄,選擇留在這段婚姻中。年僅九歲至十二歲的Therese,長期飽受父親的侵犯,卻從未對外吐露半句。儘管如此,她從未怨恨母親。與母親的關係對她非常重要,她成年後更維持每週固定與母親聯繫。
她在十八歲時與丈夫結婚,育有兩位女兒,並全心投入母職,也協助丈夫處理事業帳務。看似平穩的外表下,實則暗湧不止。
然而,家庭裡的風暴從未真正止息。Therese與丈夫、女兒乃至姻親之間,衝突頻仍,難以維繫穩定的關係。「憤怒」,成了她生命裡無法解決的問題。
更令人心碎的是,兩位女兒的童年,也重演了她過去的創傷。他們也遭到祖父的侵犯。直到祖父過世後,真相才逐漸浮現。這使Therese深陷自責與憤怒之中,為自己未能保護女兒而痛心。兩位女兒也對她心生怨恨,甚至小女兒憤而搬離,不再與她往來,使Therese感到極度失落與心碎。
婚姻方面亦是滿目瘡痍。丈夫將所有時間獻給工作,兩人幾乎沒有情感交流與親密接觸。最終,丈夫坦承外遇,提出離婚,甚至公開與新歡交往。Therese無法壓抑怒火,對丈夫施以暴力,多次電話騷擾,甚至衝至丈夫公司爭執。丈夫最終向法院申請保護令。在此崩潰的節點,Therese終於尋求協助。
長年累積的壓力也轉化為身體的呼喊。她經常訴說頭痛、失眠、背痛、噁心,並伴隨社交恐懼與暴食問題。雖已接受醫療介入,但對服藥始終存有疑慮。此外,她時有自殺意念,雖無具體計畫,卻令人憂心。
催眠如何協助
面對如此複雜的生命處境,以及潛在的自殺風險,Wilson(2002)並未貿然使用催眠技術,而是將治療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一段以穩定情緒與建立信任為主的談話治療,其後才進入催眠的深層工作。
⏺︎ 在第一階段,Wilson著重於穩定她的情緒,協助她辨識思考模式,並逐步恢復對自我的連結。在這期間,她學習了辯證行為治療中的因應技巧,也學會漸進式肌肉放鬆等放鬆技術,為進一步進入催眠工作鋪墊基礎。
⏺︎ 第二與第三階段,催眠正式登場。當確認Therese的心理狀態足以承受更深層的介入後,Wilson運用了以下幾個核心催眠策略:
1️⃣ 使用漸進式肌肉放鬆,引導Therese創建屬於她的「安全場景」;
2️⃣ 運用手臂漂浮技巧,強化她對新身心經驗的接納;
3️⃣ 持續提醒Therese她有權隨時中斷催眠引導;
4️⃣ 在治療中融入她喜愛的音樂,增添熟悉與慰藉感;
5️⃣ 想像能代表力量的象徵物或動物,作為情緒支持;
6️⃣ 小心引導她回溯並接觸過往的創傷記憶,透過內在成熟的「智慧成人」自我,提供過去的自己撫慰與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Therese的療程共歷經22次,每一次治療中,這些元素可能重複交織,不斷地強化她的自我狀態。針對如此脆弱而複雜的個案,治療的步調需謹慎調整,以不使個體跌出「容納之窗」而造成更大的傷害。
Wilson評論道:「Therese的穩定度尚不足以承受催眠中那種相對鬆散、非結構化的進程,但早期放鬆訓練的累積,為日後順利過渡到催眠治療創造了有利條件。」(引自 Wilson, 2002)
進行催眠前的檢查點
Walker(2016)對催眠應用提出了深具洞見的提醒。她指出,對於有憂鬱傾向的個案,催眠的施行時機至關重要,應避免於重度憂鬱發作期進行。催眠所喚起的內在連結與深層情緒波動,往往不會在治療室中立即顯現。若當事人正處於重鬱狀態,且伴隨自我傷害的風險,即便催眠發生在安全的治療空間,治療師也無法百分之百掌握其後續的心理反應是否會在治療室外失控延伸,甚至引發自傷或更深層的絕望行為。
基於對當事人安全的考量,Walker建議,對處於急性重鬱狀態的個案應避免使用催眠。她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催眠介入亦持審慎立場,並非否定催眠在PTSD治療中的潛力,而是強調「時機」與「節奏」的拿捏,才是成功療癒的關鍵。
Wilson(2002)的個案報告正巧呼應了Walker(2016)的提醒: 治療的進行應以穩定為前提,並貼合當事人獨有的節奏緩步前行。透過這樣的方式,讓當事人得以保有心理主導權,在安全且可控的框架中,逐步直面創傷記憶的幽暗深處,為療癒的可能鋪設穩固的基石。
參考資料: ▶︎Walker, W. L. (2016).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HYPNOSIS: WHEN TO USE HYPNOSIS AND WHEN NOT TO US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linical & Experimental Hypnosis, 41(1). ▶︎Wilson, C. (2002). Hypnosis in the rebuilding of self following marriage breakdown. AUSTRALIAN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NOSIS, 30(1), 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