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心苦誰人知-關於創業者心理健康的真貌與建言


曾麗心
2025-06-24發佈
# 桃園心理諮商
# 台北心理諮商
72%創業者表示創業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觀察到的表現為:44%面臨高度壓力,37%出現焦慮症狀,36%經歷職業倦怠,13%出現憂鬱症,10%有恐慌發作。這些數據均反映了 #創業者經驗到龐大的心理負擔。
快速跳轉目錄
關於創業者心理健康的真貌與建言
近期新創公司新聞事件令人震驚與遺憾,也讓更多人開始意識到在創業的光鮮亮麗背後,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代價,除了關注完成第幾輪募資、獲得多少投資人青睞、股價多少之外,創業者或企業經營者的心理健康也需要被高度重視。
根據一份2023年研究報告《The Untold Toll: The Impact of Stress on the Well-Being of Startup Founders and CEOs 不為人知的代價:壓力對企業創業者與 CEO 身心健康的影響》(註1,以下簡稱《不為人知的代價》),72%創業者表示創業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觀察到的表現為:44%面臨高度壓力,37%出現焦慮症狀,36%經歷職業倦怠,13%出現憂鬱症,10%有恐慌發作。這些數據均反映了 #創業者經驗到龐大的心理負擔。
在我職場心理照護的工作中接觸過許多創業者、企業經營者,而我身邊也有不少親友投身創業行伍,深知創業維艱,箇中滋味不足為外人道,但可稍微歸納出以下幾個創業者常見的心理挑戰。
#現象一__公私領域的模糊邊界 不似一般受僱者可以較輕鬆劃分「公事與私事」,創業者通常會投注個人所有資源(尤其是第一次創業者),使得公領域和私領域界線變得十分模糊。創業者經常可被觀察到他們把自己所有的專業能力、資產積蓄、人脈全數投入新創事業,甚至將家人、好友、同學、同事等一起邀請加入創業歷程,雖然「#all_in」展現了創業者對事業投入的決心與熱情,但也帶來了更高的風險。 例如最常見的就是邀請摯友一同創業,此舉雖讓創業者可較快建立團隊合作默契與信任連結,但萬一經營理念出現分歧,對友誼關係的破壞往往更加劇烈,若是事業不幸走下坡,創業者也可能面臨眾叛親離的苦澀打擊。
#現象二__難以調節的高度壓力 創業者面臨的高度壓力不難想像,每天都在燒錢、追趕研發/生產進度、擔心競爭變化…等,我遇過的創業者幾乎都身懷絕技、多才多藝,但經常都是受現實所逼,因為找不到合適的人才、沒有足夠的資金、受法規限制或是為了掌握經營關鍵資訊等,董事長兼營運長、行銷長、技術長、人資長都是很出現的情況,#一人多工的情況下難免加劇身心負荷。
一項創業者心理的統合研究《The (not so) dark side of entrepreneurship: A meta‐analysis of the well‐being and performance consequences of entrepreneurial stress. 創業的(不那麼)黑暗面:創業壓力對心理健康與績效的影響》(註2),將創業者的壓力區分為挑戰壓力(Challenge Stressors)和阻礙壓力(Hindrance Stressors),前者諸如工作負荷、時間壓力、學習機會,可能促進成長與績效,後者諸如角色衝突、資源不足、官僚障礙,可能降低績效、導致焦慮、壓力累積且顯著降低創業者的心理健康,因此該研究建議創業者應建立更好的支持系統來因應阻礙壓力。
#現象三__無人可訴的孤獨感 創業者的路總是孤獨的,作為事業領導人表面看似風光,但 #很多經營的高度壓力和辛苦歷程難被外人理解。如果身邊親友多為受僱者,可能更難理解作為老闆的苦澀,諸如營運成本攀升、資金缺口、各種意外天災、客訴問題、勞資糾紛等。這些消耗身心的勞務,有時因為業務機密,有苦說不出;有時顧慮投資人或市場反應,想說也不能說;有時則是說了也不被同理,還會被扣上「慣老闆」的帽子。
《不為人知的代價》研究亦揭示,創業者在創業之後與親友相處時間顯著減少:與伴侶相處時間減少60%,與子女相處時間減少58%,與朋友和家人相處時間減少高達73%。該研究也觀察到創業者平均孤獨感評分高達7.6(滿分10),顯示創業者的孤立程度極高。更令人擔憂的是,81%創業者選擇隱藏自己的壓力、恐懼與挑戰,不與他人分享。此外,僅10%創業者會向投資人透露自己的壓力,缺乏支持系統使情況更加惡化。
#現象四__個人即事業的形象壓力 創業者往往「#個人就是品牌」,但有時為了打造正向、成功的印象,很可能就需要 #勉強自己天然的個性、甚至扭曲自我展現出投資人或消費者期待的形象。許多創業者分享,即便身為「社恐I型人」,為了拓展事業,不得不頻繁參與社交場合,營造活潑親和形象,強迫自己「#不斷推銷事業」:遞出一張張名片、結交各種潛力人脈。這樣的場合若偶一為之已十分耗能,何況是創業初期的頻繁提案、行銷、籌資?長期下來,創業者容易感到精力耗竭。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Michael A. Freeman曾提出研究發現(註3),72%創業者報告有心理健康問題,顯著高於研究對照組;49%創業者有一種或以上的終生心理健康疾病(對照組為 32%);32%創業者有兩種或以上的心理健康問題,18%則有三種或以上的問題。
#現象五__事業成敗等同自我價值 創業者經常將自我與事業緊密連結,也會慣性 #將事業的成敗與個人成敗劃上等號。當事業順風順水,創業者自然獲得更多肯定與掌聲,過往也有一些研究也發現,創業者透過事業所累積的成就感與自主權可能有助於心理健康,鞏固自我認同。但,如果事業不幸遭逢挑戰或困境,創業者會很快地連結為個人的失敗與效能低落,並陷入自我批評和自我懷疑,長久下來勢必破壞自我認同與自我價值,進而帶來持續的負面情緒。
《不為人知的代價》一文提出,54%創業者對企業未來感到極度焦慮,主要壓力來源是「害怕失敗」,這種恐懼不僅關乎事業本身,更與個人價值感深度交織。但有趣的是,儘管承受如此大的壓力,93%創業者表示,即使當前創業失敗,他們仍願意再創業一次,這似乎意味著創業帶來的成就感與自我定義的強大連結,讓這些創業者會不計各種辛苦挑戰,繼續投身創業歷程。
#現象六__永不停歇的工作模式 創業者或公司經營者與一般受僱者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沒有下班的時刻」。受僱者可以擁有個人假期、在下班之後將工作按下暫停鍵,但創業者卻很難做到。如果沒有刻意的喊停,他們幾乎都會不自覺把工作放在第一順位,也就是把事業的需求放在個人基本需求(如睡眠、飲食、運動和身心健康)之前。而新創產業界似乎也隱隱推崇著這種「無痛不成長」的創業文化,使許多創業者將責任制、加班、犧牲社交生活視為一種「英雄行為」,無止盡的超長工時將導致忽視自身健康。
在一項德國研究(註4)發現,自僱者(創業者)經常會面臨高工作負荷、工作時間延長(extension)或總時數過長、過度投入工作或是帶病繼續工作等情況,創業壓力會導致「自我危害」行為(Self-Endangerment Behaviors),並進一步損害心理健康。 而《不為人知的代價》研究也發現,59%創業者自創業以來睡眠時間減少,且隨著募資金額增長,失眠問題更加嚴重:募資500-1500萬美元的創業者,66%睡眠減少;募資3000-7000萬美元的創業者,高達83%睡眠減少。此外,47%創業者運動量減少,即便運動是被廣為人知的減壓有效策略。
#現象七__尋求幫助的阻礙 創業者經常感覺背負承載了許多人的工作生計,面對他人的期待與盼望,讓他們更 #預設自己必須保持堅強、#高效能,#不可出錯、#更不能脆弱,許多創業者即便已覺察到自己身陷負向情緒,還是會盡量避免尋求他人幫助。另外,部分創業者長年做為人生勝利組,可能因為個人學經歷卓越和豐富成功經驗等,讓他們在尋找專業心理介入時會顯得更猶豫、挑剔或是不能輕易敞開內心。 《不為人知的代價》研究發現,心理健康污名化在創業圈中仍然存在,僅23%創業者會諮詢心理醫生或教練、10%願意與投資者分享他們的壓力和掙扎;年輕創業者(35歲以下)比年長創業者更難接受心理諮商(59% vs. 47%);男性創業者比女性更抗拒尋求幫助(29% vs. 55%),甚至視求助為恥辱或汙點。此外,創業者也擔心分享他們的弱點可能會損害他們的聲譽或減損成功機會。
#結語__重視心理健康的創業之路 創業並不等同於犧牲健康,但創業者很難清楚切分工作事業與私人生活,因此適度尋求專業心理介入將有助於創業者提前辨識、覺察和調節壓力。 這次事件提醒我們,心理健康之於企業經營者,應該與財務管理、產品開發、增資或上市上櫃具有同等重要性,現在就是採取行動的時刻,無論是創業者、投資人、加速器/孵化器或是創投基金,都應該思考如何定期檢核和照顧經營團隊的心理健康。 目前國內許多企業機構會提供員工定期身體健康檢查福利,然而又有多少企業會留意團隊的心理健康並願意投資照顧呢? #是時候積極消除這種重視身體健康更勝於心理健康的偏見了。
即便國內有不少企業已推行「#EAP員工心理諮商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但許多人不願意或是不敢使用,部分原因在於擔憂汙名化和個人隱私問題,有更大的原因是接受心理諮商經常被視為一種「#問題解決方案」,彷彿使用者方案者就是「有問題的人」,導致人們裹足不前。
事實上,EAP心理諮商方案應該被理解為一種「#積極預防照護行動」,如同定期健康檢查的精神,幫助人們因職場高壓、人際困擾等情況導致嚴重心理疾患之前,便採取檢查、調整、改變與追蹤。
此際或許是各個企業領導人宣示對心理健康重視的最佳時刻。當企業領導人自己願意定期接受心理諮商,除了能維持自身健康,也能為組織樹立典範,展現企業守護員工心理健康的決心。這樣的領導風範將提升團隊士氣,甚至提高員工留任率與生產力——因為當員工看到創業者重視心理健康,他們也會更安心尋求幫助。
職場壓力不是創業成功的勳章,也不該是創業者必須獨自承擔的代價。當創業者學會尋求支持,創業路才能走得更遠、更長久。
- 註1:The Untold Toll: The Impact of Stress on the Well-Being of Startup Founders and CEOs. (2023, April). https://www.startupsnapshot.com/
- 註2:Lerman, Michael & Munyon, Timothy & Williams, David. (2020). The (not so) dark side of entrepreneurship: A meta‐analysis of the well‐being and performance consequences of entrepreneurial stress.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15. 10.1002/sej.1370.
- 註3:Michael A. Freeman, et al. (2015). Are Entrepreneurs “Touched with Fire”? https://michaelafreemanmd.com/....../Are......
- 註4:Kiefl, Sophia & Fischer, Sophie & Schmitt, Jan. (2024). Self-employed and stressed out? The impact of stress and stress management on entrepreneurs’ mental health and performanc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5. 10.3389/fpsyg.2024.1365489.
圖片來源:https://www.startupsnapsh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