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可以做什麼?飛機恐懼症的K女士

催眠可以做什麼?飛機恐懼症的K女士
楊漢章

楊漢章

2025-05-21發佈

催眠

# 催眠

# 心理諮詢

# 心理諮商

恐懼症,是催眠治療中常見卻又極具挑戰性的主題。透過催眠的引導,治療師得以協助當事人逐步減輕對特定情境的恐懼反應,讓「無法靠近」的場景,慢慢變得可以接近。

催眠可以做什麼?飛機恐懼症的K女士

恐懼症,是催眠治療中常見卻又極具挑戰性的主題。透過催眠的引導,治療師得以協助當事人逐步減輕對特定情境的恐懼反應,讓「無法靠近」的場景,慢慢變得可以接近。

Volpe與Nash(2012)所提出的個案報告,不僅詳實描繪了一段針對飛行恐懼的治療歷程,它更深刻地提醒我們,治療從來不是將技術按表操課,而是一次與每個不同個體交流的歷程。量身打造、順勢而為,才是療癒真正得以發生的起點。

K女士的故事

五十歲的K女士被轉介來治療她對搭乘飛機的恐懼。她是位資優學校的老師,有兩位成年女兒,分別居住在其他地方。K女士有位長期交往的男友,但她人偏好獨自生活。對她來說,自主性無比重要。

自從三十歲那年一次飛往阿拉斯加的航班,他開始對搭乘飛機感到極度的恐懼。那次的飛行經驗,途中飛機發生故障,飛機劇烈搖晃。飛機電力中斷,機艙內沒有燈光與空調。黑暗與悶熱,讓她覺得自己完全失去控制,被困在機艙內、無能為力和恐慌。雖然飛機最後安全降落,但自此嚴重影響到她搭飛機的狀態。

在那次經驗後,她還是可以在細心安排下搭乘飛機。當座位安排在靠近走道和有朋友作伴時,她仍然可以控制焦慮的感覺完成飛行的旅程。這個方法一直管用,但是在「阿拉斯加」八年後,一次在機上的恐慌發作,使她完全拒絕再搭乘飛機。

自從她決定拒絕搭乘飛機後,恐慌的感覺延伸到所有會讓她覺得失控或困住的情境。因此,搭飛機、待在機場與其他交通工具都會讓她非常緊張焦慮,她會出現典型的身體症狀,例如: 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身體發熱與出汗、噁心及肌肉緊繃。她擅長不同的迴避行為並且隨身攜帶藥物,幫助她控制恐慌。然而她也付出許多代價,她無法從事她喜歡的旅行,她無法去探望在外地生活的女兒們,這成為她求助的目的。

催眠如何協助

根據Volpe與Nash(2012)的個案報告,K女士的治療共進行12次,前兩次為評估與建立關係,後十次則著重於催眠介入,目標是協助她逐步面對恐懼的情境。治療設計如下:

  1. 建立情境暴露階層
  2. 學習自我催眠技巧
  3. 將放鬆與正向意象與恐懼情境配對,逐步進行曝露

治療歷程的波折

即使治療師已根據K女士的個性特質,特別加入自我催眠的元素,以降低她對「被控制」的敏感,實際進行治療時,仍充滿挑戰。

她會在治療室中突然移動家具、脫鞋,甚至要求治療師更換座位。她對治療師的語言用字提出批評。這些行為,像是一場場微型的權力角力。儘管她能放鬆身體,但她始終無法進入任何與「負面情境」有關的暗示,這讓原訂的暴露計畫難以推進。

治療師如此描述當下的處境:「會談開始演變為一場場長達一小時的權力對峙,而非合作性地緩解症狀。」(引自Volpe & Nash, 2012)。治療師評估K女士必須擁有完全的掌控,才會感到安全。於是,治療師做了一個關鍵的選擇,放棄堅持治療計畫,選擇讓她主導。從第七次會談起,治療計畫大幅轉向,不再堅持進行暴露練習,而是改為教導放鬆技巧與自我催眠的應用。這一讓步,反而成了轉機。

她掌舵,療癒才真正開始

就在療程進入第八次,K女士主動提出想購買一張短程單日機票,測試自我催眠在真實飛行情境下的效果。她終於自願地走進曾令她恐懼的場域。而她帶回了好消息。她雖然還是緊張,但她能透過自我催眠調整呼吸與情緒,感受明顯不同。恐懼仍在,但不再吞沒她。後續的會談便著重在強化她的信心與技巧。

飛行實驗之後,她傳訊息給治療師,語氣充滿勝利的喜悅: 「哇,我真的做到了!到機場時我感到有些焦慮,但我告訴自己,如果需要,我還有抗焦慮藥。我坐下來做了自我催眠,感覺好多了。起飛前一小時,我又緊張起來,於是我吃了0.5毫克的藥。我整個人完全正常,甚至一個負面念頭都沒有出現!我簡直忘記我曾經那麼喜歡飛行!回程時(等待了4小時又45分鐘)我決定什麼都不吃,直接上機。我用自我催眠取代藥物。太棒了!我覺得有個巨大的重擔被卸下了。非常感謝你給我的幫助。我現在對去波特蘭的行程完全不擔心,事實上,我甚至想飛到任何地方!」

催眠的本質:一場以信任為前提的邀請

催眠是一場心理的雙人舞。在信任與自願的基礎上,當事人願意跟隨引導,進入身心柔軟的狀態,並在其中工作、整合、修復。然而,正如這個案例所展現的樣態。當K女士尚未準備好放下防衛,就算技巧再專業、意圖再善意,催眠都難以生根。K女士允許催眠經歷正向的感覺,卻不允許經歷負面的經驗,正好支持得這樣的觀點:「催眠要發生,取決於接受催眠者是否願意讓它發生。」

對於那些高度自我主控、自我意識強烈的個案而言,催眠未必適用,特別是在尚未釐清對催眠的誤解時。若催眠變成一場心理角力:「看你能不能催眠我?」。如此一來,它已偏離療癒的軌道。

參考資料: ▶︎Volpe, E. G., & Nash, M. R. (2012). The Use of Hypnosis for Airplane Phobia With an Obsessive Character: A Case Study. Clinical Case Studies, 11(2), 89-103.

111

歡迎您與我們的心理師們一同擁抱心理、擁抱自己,擁有更棒的生命品質!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mental hug logo

擁抱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10033號

擁抱心理博愛館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80160號

擁抱心藝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10079號

桃園 擁抱心身醫學診所

立案號碼 3532018824

擁抱甯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010190號

擁抱心理諮商所

02-8792-0568​

thisismentalhugs@gmail.com

114 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四段32號4樓

擁抱心理博愛館心理諮商所

02-2371-5808

mentalhugboai@gmail.com

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76號10樓之2

擁抱心藝心理諮商所

02-8791-0019

thisismentalhugs@gmail.com

114 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466號2樓

桃園 擁抱心身醫學診所

03-3310119

mentalhugs.taoyuan@gmail.com

桃園市桃園區復興路123號8樓

擁抱甯心理諮商所

02-7748-0995

huggingyourself@gmail.com

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15號5樓之10

全預約制,請透過LINE@或臉書粉專私訊

Copyright © 2025 Mental Hug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