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為什麼變成問題:解構自問為什麼的習慣
楊漢章
2022-12-10發佈
# 心理治療
# 心理諮商
在諮商中常會聽到當事人提出的問題,不只是對諮商的問題,也包括對自己問題的問題。
快速跳轉目錄
關於怎麼提問?
在諮商中常 會聽到當事人提出的問題,不只是對諮商的問題,也包括對自己問題的問題。
「我這樣子需要諮商嗎?」、「為什麼我會這樣?」、「為什麼他會這樣?」、「為什麼爸媽要離婚?」「為什麼我爸媽這麼不負責任/情緒勒索?」、「為什麼我會生病?」
甚至問自己問題都變成是一種自動化的習慣,獨自一人時也在心理問自己各種問題。
面對人生各種挑戰,為了加速因應外界,人的認知習慣會將刺激分類,並形成各種慣性。看到「有毛」「四條腿」「叫聲是汪汪」的特性,人幾乎不需要反應就會知道這種生物叫做「狗」。如果這種生物展現出「露出牙齒」,就代表牠要攻擊你,你就要採取動作。
我們是如此習慣做這件事,找線索、將經驗分類、解讀線索、判斷後續反應。「為什麼」就是這個反應的關鍵程序。
當事情相當符合經驗法則,「為什麼」可以加速面對外界挑戰。但是,如果事情不符合經驗法則,或是根本無法解釋,反而這個習慣讓人僵住在這個狀態,無法有效面對事情。
🌳 相關的實驗與研究
▶有個實驗設定一個提供打工機會的情境,對外刊登廣告「為了研究人類行為,請協助問卷調查。在三星期以內回答問卷並寄回者,可獲得禮金」。研究者測定兩組對象,兩組設定讓受試者看同樣的行為清單,例如「寫日記」「開銀行戶頭」「旅行」等十項行為。實驗者給第一組讓受試者的指示是「寫下人為什麼要做這些行為的理由」,第二組的指示是「寫下具體步驟,說明如何做到這些行為」。研究發現,第二組受試者平均比第一組早十天寄回問卷。
▶而[教練的大腦]一書引用一項大腦研究,紀錄受試者觀看一般日常行為(例如: 刷牙),要受試者思考「為什麼要這麼做」和「要怎麼達成任 務」。觀看兩組受試者大腦被激活的部位。思考「為什麼」組的大腦圖像顯示右顳頂交界處、契前肌和背內側前額葉皮層被激活。思考「怎麼做」組主要是左側大腦被激活。思考「為什麼」與「怎麼做」,人的大腦就是在做不同的事情。
🌳 如果你有這個習慣,並且你發現會阻礙你朝向你的目標前進,或許可以參考以下作法:
❶ 詢問自己「這個想法對自己有什麼幫助?」 這個問題可以幫你跳脫出習慣一下子,讓你注意到你正在做讓自己卡住的行為,即是不斷問自己「為什麼」。
❷ 拆解「為什麼」 當你發現你所提問的問題或是自我分析,並不會轉變為採取對你有益的行動,那些分析像是無效的反芻,最終並不會帶出有意義的行動。那麼試著中斷你的習慣,將「為什麼」拆寫為以下問句:
▷「我知道能避免這個問題發生或能解決這個問題的資訊嗎?」 ▷「我有能力採取行動避免這個問題發生或是解決這個問題嗎?」 ▷「我願意採取行動避免這個問題發生或是解決這個問題嗎?」
如果你缺乏資訊,例如:你並不懂的面試技巧,那麼就需要去做點功課或是向他人請教。如果你缺乏的是能力,像是在面試的時候會緊張到口吃,那麼你需要多次進行模擬面試,強化口語表達。如果你知道並且有能力做到,但是有著某種心理上的困境,你會處在「我知道,但是」的狀態,透過尋求心理諮商,能協助克服這樣的困境。
❸ 運用「我要怎麼做」的問句啟動行動
❹ 區分問題是否是能被回答的問題 如果問題是無法回答的,允許自己說「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是這具有魔力的句子,當你可以說「我不知道」時,「那要怎麼辦」會緊接自動出現,那就開啟行動 的問句。
❺ 釐清你對事情的發生所能控制的程度。 如果一件事情的發生是超乎你的行動之外,持續對事情的發生做內歸因,只會為自己帶來沒有必要的罪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