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職,不只是換工作,更是內在的探尋


陳惠婷
2025-03-12發佈
# 心理諮詢
# 心理諮商
年後,總是轉職的高峰期。許多人在這個時候開始思考:「我現在的工作,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換個環境,會不會讓自己快樂一點?」這些問題既實際,又深刻,因為它們不只是關於職場,更是關於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尋找內心的安定與方向。
快速跳轉目錄
轉職,不只是換工作,更是內在的探尋
轉職的季節,內在的探尋
年後,總是轉職的高峰期。許多人在這個時候開始思考:「我現在的工作,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換個環境,會不會讓自己快樂一點?」這些問題既實際,又深刻,因為它們不只是關於職場,更是關於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尋找內心的安定與方向。
這次,受和泰純青基金會的邀請,我連續兩週與大家分享了關於 轉職與職涯探索 的議題。原本以為這會是一場理性、結構化的分享,但當真正走進彼此的生命故事時,我才發現,這是一趟更深層的 自我對話。
我們為什麼想要轉變?
「如果現在的工作讓你感到疲憊、不開心,你認為是什麼原因?」這是我在第一場講座中問大家的問題。有人說,是薪水不夠;有人說,是職場人際太複雜;也有人低聲說:「我不知道,可能只是……沒有動力了吧。」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想轉職」,並不只是因為外在條件不夠好,而是因為 內心某個聲音開始動搖。可能是對現狀的不滿、對未來的不確定,或是單純覺得「現在的自己,好像並不是我想成為的樣子」。
我們都在尋找一種對齊感——內心的渴望、價值觀、能力與現實是否匹配?我們是否正在做一件,能讓自己感到有意義、並且願意持續投入的事情?
內在探索的勇氣
這也是為什麼,轉職之前,最重要的並不是「選擇哪一間公司」,而是先問問自己:「我是誰?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在講座中,我帶大家做了一些心理探索的練習,讓大家回顧 自己過去最投入的一段經歷,無論是職場、學習、甚至生活中的某個時刻。這些經歷,往往能夠透露出我們最核心的價值觀。
我在演講分享案例時提到:「前不久有個案例,也面臨工作的瓶頸,他提到,他工作中讓他最開心的時候,是曾經在某個專案裡負責帶領一群人,看到大家的成長讓他很有成就感。但現在的工作卻讓他感覺像是個機器人,一直做重複性的事,沒有交流,也沒有成長的感覺。」這讓他意識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不是更高的薪資,而是能夠 與人連結、創造影響力 的機會。
當我們開始梳理自己的內在需求,很多答案會變得清晰。
轉變的路上,允許自己迷惘
轉職並不只是換工作這麼簡單,它是一場「內在重塑」的過程。我們必須承認,在改變的路上,迷惘與不安是必然的。
「如果轉換跑道失敗怎麼辦?」、「萬一新環境比現在更糟呢?」這些擔憂很真實,也很正常。因為改變總是伴隨風險,而我們的大腦天生抗拒不確定性。
但如果害怕迷失,就永遠無法出發。真正重要的,不是找到完美的選擇,而是允許自己去嘗試與調整。
在第二場講座中,有人問:「如果我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怎麼辦?」
我的回答是:「沒關係,先從『不適合什麼』開始排除。」
不確定時,先試著往可能的方向前進,過程中不斷觀察自己,哪裡讓你覺得自在?哪裡讓你感覺被消耗?每一次的體驗,都是在為你的方向校準。
MBTI、DISC:工具,而非答案
這次講座裡,我也簡單介紹了 MBTI 和 DISC。這些工具的確能夠提供一些參考,例如不同性格類型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方式、適合的工作模式等等。但我也提醒大家——這些測驗不是絕對的答案,而只是幫 助我們更認識自己的起點。
真正重要的,還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體驗與感受。因為 你永遠比任何測驗更了解自己。
謝謝每一位勇敢探索的人
這兩週的講座,讓我深刻感受到,每個人對自己的未來都抱持著不同的期待與憧憬。有人想要突破現狀,勇敢嘗試新領域;有人還在迷霧中,但願意踏出一步去探索。我想說,你們已經很棒了,因為願意思考、願意尋找方向,本身就是一種勇氣。
我們不需要一次就找到完美的解答,因為人生本來就是不斷嘗試、不斷調整的過程。最重要的是,願意傾聽自己的聲音,願意在變動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謝謝和泰純青基金會的邀請,也謝謝每一位參與的朋友。希望在這個轉職的季節裡,你們不只是換了工作,而是更接近了一個與自己對齊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