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愛狡辯: 自我辯護的心理作祟
楊漢章
2022-04-20更新
2022-04-05發佈
# 心理治療
# 心理諮商
要放下為自己的行為辯護是需要極大的勇氣,但是能做到放下為自己辯解的習慣,聆聽建議,並且能夠調整自己的行為,能夠為關係帶來更好的經驗。
自我辯護的心理作祟
生氣起來就拼命攻擊對方的弱點的人會說「誰叫你做讓我生氣的事情。」
已經有穩定交往的對象了,卻還跟別人曖昧的人會說「我就是桃花很旺,大家都喜歡我,我也沒辦法。你不是早就知道了,現在才說你不喜歡這樣。」
為什麼明明做了不適合的行為,卻會這樣子辯解呢?
這是因為大部分人都希望抱持著自己是還不錯的人的看法,但是當有些資訊出現,透露出自己做了不聰明的決定,或是做了傷害別人的言行舉止,會感受到很不舒服的感覺,就要面對:「我可能不是這麼好、聰明,或是善良的人。」這種不舒服的感覺,稱作「認知失調」。
而面對這種不舒服,人會自動地幫自己辯解,維持自己心中的形象。可能從兩個方向幫自己開脫,第一種「我是對的,你是錯的」,第二種「就算是我錯了,但這就是我。」
但是,當開始自我辯解時,就像豎起一道「我沒錯、我不需要改變」之牆,隔絕了溝通的空間。這時,也不會有機會停下來思考「我有沒有可能是錯的?我有可能改變嗎?」,以及也不會採取行動解決問題,讓關係變好。
因此,當你面對一位正在自我辯護的人時,嘗試跟對方說客觀資訊是沒有效果的。神經科學研究指出當受試者接觸到與信念牴觸的訊息時,大腦負責邏輯推理的部分會關閉。但是當資訊與信念一致時,大腦情緒迴路又會活躍起來。
面對自我辯護的人,可以這麼做:
一、暫緩想要說服對方的衝動。面質對方只會引起對方需要更進一步維護自己的形象,而需要更強力的否認或攻擊。
二、清楚對方正在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合理化自己的行為。這樣的心態準備可以幫助自己不會承擔不必要的責任。
三、評估對方的行為是否牴觸自己的價值觀,設下可以接受的底線,進行溝通。溝通時,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期望即可
除了需要注意別人是否在自我辯護,我們也需要覺察到自我辯護的習慣,並且知道為自我辯護只是暫時避開面對問題。它是無法永遠說服對方的,也不會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只是暫時維護自己的形象而已。
要放下為自己的行為辯護是需要極大的勇氣,但是能做到放下為自己辯解的習慣,聆聽建議,並且能夠調整自己的行為,能夠為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