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到愛的孩子才能健康長大

感覺到愛的孩子才能健康長大
顧浩然

顧浩然

2022-12-10發佈

親子關係

# 家庭諮商

# 親子關係

# 親子教養

心理學家研究指出,我們的大腦會反應出我們成長的世界,我們會以自己被愛的方式去愛別人。

心理學提到「愛』

心理學家馬斯洛最廣為人知的「需求層次論」,提到每個人都有幾個層次的需求,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開始,依序是安全需求、愛與歸屬、自尊,到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

《愛之語:兩性溝通的雙贏策略》作者Gary Chapman博士在他書中,引用一位心理學家的觀點,提到:「每個孩子的心裡頭,都有一個情緒的箱子,等著被添滿愛。」

維琴尼亞.薩提爾女士(Virginia Satir)可以說是廿世紀最偉大的家族治療大師之一。她從與無數的家庭工作經驗中,創建了很有名的「冰山理論」。薩提爾女士發現,一個人外在所呈現的樣貌,無論是行為或他們的生命故事裡,都連結到每個人內在最深層的渴望,那就是被愛、被認可、被接納。

無論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Chapman的愛之語、薩提爾女士及其他心理學家的研究,都在說明一個事實,孩子只有感覺到被愛,才能正常健康地長大。

孩子出生後,第一個人際關係的學習對象,往往是父母親。在成長過程中,如果父母親能做到回應孩子的需要,例如,在孩子遇到挫折時,能給予情感上的支持;能常常給孩子正向的鼓勵,而不是批評、比較或指責,則孩子多半會較有自信。反之,如果這個情緒箱子的愛空了,往往就會產生很多問題行為。且在成長過程中一直被評價、被否定的孩子,相對地就更沒有自信,更需要努力獲得他人的認可,以支撐其脆弱的內在生命。

心理學家研究指出,我們的大腦會反應出我們成長的世界,我們會以自己被愛的方式去愛別人

一個在受暴環境長大的孩子,當他(她)的父母親在施暴的時候告訴他(她)說:「我是因為愛你,所以才打你……」久而久之,這個孩子也會學到:打孩子,是愛的方式。於是很可能會在自己成為父母後,複製孩子時候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心理學上有個名詞:「代間傳遞」。

然而,這種扭曲的愛,不僅無法讓孩子的內心感受到平安與喜悅,更可能因為愛的扭曲,而無法滿足被愛的渴望。這種被愛的渴望與需求,會一路伴著孩子長大。

填不滿的情緒箱子

因為沒有自信、因為被否定、不被認可……的心,很需要在生活中努力地尋求認可,以致於長大後,在自己的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就會期待另一半能給予自己所需要的認可。

遺憾的是,因為過往的生命經驗,讓當事人的情緒箱子變得很空很空,需要更多更多的認可來填滿。然而這個箱子空太久了、太大了,有如一個無底洞,以致於怎麼填都填不滿。

這樣的結果,不知不覺讓彼此的關係變成:給予支持的一方怎麼做都滿足不了缺乏自信的另一方,久而久之,也覺得累了、透支了,給不了了,然後再次印證接收的一方內在自我預言:「果然,我是不被愛的。」如此,兩人關係就變成了惡性循環。

從人性面來說,我們無法否定一件事實,就是希望覺得自己很好。這個很好,一開始絕對不是自己認為的好,而是從接觸與相處的另一方所給予自己的。這一方,大部份當然是來自於父母親。

換言之,在生命早期,我們幾乎都是從別人的眼光中來認識自己。別人認為我們好,我們才會相信自己好;反之,別人認為我們不夠好,自己也很難不被影響,而遽以認為自己不夠好。

然而,隨著生命經驗的不斷積累,透過各種方式,我們有機會學習新的眼光看待小時候那個負面、不愉快、不被認可,甚至覺得不被愛的自己。

不知如何認可自己

說起來,我們的大腦是很有可塑性的。其中,很神奇的一個特質是,我們能夠順應個人世界而改變。所謂「用盡廢退」,怎麼說呢?舉個人例子來說。

年輕時,我就讀高職三年畢業後,曾取得最基礎的鉗工丙級技術士證照。後來,進軍校就讀,畢業後也取得車床工乙級技術士證照。但畢業後,因為不曾從事過相關技術性的工作,久而久之,當年擁有的一技之長,就再也使不出來了。這就是很典型的「用盡廢退」。

同樣地,如果我們一直尋求他人的認可,慢慢地,自我肯定的能力也會因此變得生疏。這也是何以在會談室裡,當與來訪者討論到如何給予自我認可時,得到的回應是:「我不知道該怎麼認可自己?」

的確,對於一直在尋求他人認可的當事人而言,因為一直以來都沒有機會從重要他人身上學習以正向眼光看待自己,所以,我們似乎也很難有好的模範,來學習欣賞與認可自己。

「人的行為,都是由經驗反覆累積養成的。」同樣地,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也緣自於過往的生命經驗。如果我們的經驗是一直被否定、不被愛,自然就很難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但我們因為渴望被愛、被認可,所以,就會一直很努力地想透過滿足別人的期待,來得到內心需要的那個認可、接納與愛。而這,也變成了條件交換。

學習新的眼光看待自己

所幸,大腦有其可塑性,我們可以試著透過練習,幫助自己提昇自我認可的能力。

第一, 看待自己是夠好的。在夠好的基礎上,鼓勵自己再成長。

這個夠好,不是完美,而是一種接納。接納什麼?接納自己盡力了,接納自己的資質、過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不是我不努力,只是做不到讓你滿意。」我們做不到,是因為有自己的限制。我們可以鼓勵自己坦然面對限制,但無需否定自己。

第二, 試著拋開那些「應該」、「一定」、「絕對」、「必須」之類的絕對性字眼。

我們之所以覺得被困住,有時候是因為這些所謂的絕對性字眼,讓我們失去給予自己所需的彈性。在我工作的會談室裡,都放著一個木質的面紙盒。面紙在沒有放進這個硬質的木盒時,本身是很柔軟的,但一旦被放進盒子裡,我們就再也難以碰觸面紙的柔軟。

想想,我們的生活吸收了多少的應該、一定、絕對、必須……?這些字眼,會不會讓我們失去了些原有的彈性?如果你的信念裡有這些規條,不妨改以「可以」、「合不合適」來取代原有的絕對性規條。試著去體驗一下,對自己說「我『應該』如何如何……」,跟:「我『可以』如何如何……」,心裡上有些什麼不同?

在我的實際工作經驗裡,當我邀請來訪者做這個練習時,幾乎每個來訪者都告訴我,當他們告訴自己「我可以如何如何……」時的當下,心裡面變得輕鬆很多。原因在於,「應該」二字會讓我們變得無從選擇,但「可以」,感覺上給了自己一些容許與彈性。當我們有了容許與彈性,就有了自我掌控能力。有了自我掌控能力,會讓自己感到安心些。

第三, 常練習對自己說:「沒有關係」。做不到,沒有關係。

「沒有關係」這四個字,是在告訴自己:「ok的,下次再試試看。」

我們無法也無需期待所接觸的人,都能看到我們的努力。因為,這其實是不切實際的期待。我們常說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既是如此,自然也都有各自的生命經驗,並因此形成各自的信念與處事方法。即使是親密關係的伴侶,他們跟我們也不一樣。

常對自己練習這樣的提問:「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這句話很重要。它意味著「自我負責」,而不是把認可的責任交託給他人。因為,一直等待著他人的認可,會耗費過多心力,而當耗費過多心力仍不可得時,只會更加地失望,對他人,更是對自己。

無論如何,我們對自己而言都是最重要的,這不是自私。除非,我們刻意要去傷害他人,那才是自私。

1665018504291@2x

(本文引自張老師月刊539期,頁14-17)

歡迎您與我們的心理師們一同擁抱心理、擁抱自己,擁有更棒的生命品質!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mental hug logo

擁抱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10033號

擁抱心理博愛館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80160號

擁抱心藝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10079號

擁抱心理諮商所

02-8792-0568​

thisismentalhugs@gmail.com

114 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四段32號4樓

擁抱心理博愛館心理諮商所

02-2371-5808

mentalhugboai@gmail.com

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76號10樓之2

擁抱心藝心理諮商所

02-8791-0019

thisismentalhugs@gmail.com

114 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466號2樓

全預約制,請透過LINE@或臉書粉專私訊

Copyright © 2024 Mental Hug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