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如何預防照顧壓力下的悲歌

談如何預防照顧壓力下的悲歌
詹惠文

詹惠文

2023-07-28發佈

心理諮商

# 心理諮詢

# 心理諮商

2022年5月中下旬,聯合報刊載了一系列的「照顧殺人」相關報導,由於過去也曾擔任過家庭照顧者的角色,知道照顧家人的身心壓力有多沉重,讓我也想寫一篇文章來回應這個主題,希望更多政府部門可以更加重視照顧者的權益與身心狀況,以期紓緩照顧者的疲憊與壓力,讓他們不致越來越憂鬱,甚至憂鬱到身心受創,以致承受不起照顧他人的壓力,最終走上自殺或殺人的絕路。

談如何預防照顧壓力下的悲歌

2022年5月中下旬,聯合報刊載了一系列的「照顧殺人」相關報導,由於過去也曾擔任過家庭照顧者的角色,知道照顧家人的身心壓力有多沉重,讓我也想寫一篇文章來回應這個主題,希望更多政府部門可以更加重視照顧者的權益與身心狀況,以期紓緩照顧者的疲憊與壓力,讓他們不致越來越憂鬱,甚至憂鬱到身心受創,以致承受不起照顧他人的壓力,最終走上自殺或殺人的絕路。

透過聯合報整理的衛福部106年老人狀況調查資料,可以看到國內照顧者以性別來看,有六成都是女性,且為無業的狀況,換言之,都是家庭主婦,其中年齡分布上,又以45-64歲居多,光這個年齡層就佔了一半以上;另外,每天照顧時數是11小時以上。統整性地說,中高齡的家庭主婦是照顧的主力,他們每天都超時提供照顧的服務,沒有所謂的下班,也沒有所謂的休假,也沒有得到什麼金錢上的報酬,試想:我們光一週工作五天、每天工作八小時,即便有人支付我們薪水,我們就已經覺得壓力蠻大了,更何況這群婦女既沒有獲得任何薪資上的報酬,且又並非專業照護的人力,沒有具備專業照護的技巧與知識,照顧家人時也不一定有成就感產生,頂多是對得起自己在家中的責任、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符合傳統孝道的美德而已,她們的壓力該有多大啊!

再看聯合報一篇篇的照顧殺人報導,並去比對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提供的資料,就會發現:很多照顧者自身就已經有身體或心理上的疾病,光要照顧自己、讓自己生活過得好都已經很辛苦了,還要辭掉自身的工作、放棄自己人生的理想,去承擔照顧生病的家人的責任,無疑是雪上加霜,讓生病的照顧者更是滿滿照顧創傷。哪些照顧創傷呢?身體上,無法充分休息,身體疲憊到積勞成疾也無暇就醫,忽略自己的身體健康;心理上,憂鬱、焦慮,看著家人狀況始終沒有起色甚至還惡化,覺得自己的照顧生涯遙無止盡,無望、無助;工作上,無法如常表現,為了撥出心力、時間照顧家人,遑論職位晉升,甚至被迫自願離職,全力照顧家人;社交上,沒有時間跟過往朋友聯絡感情,只能孤軍奮戰,更覺得孤單、苦悶,自覺別人命苦;經濟上,不斷支出家人的醫藥費用,卻又難有薪資入帳,眼看荷包不斷緊縮,經濟越來越拮据,生存焦慮頓時增長;家庭中,因照顧勞務分配不均,每位家庭成員可以提供的照顧時間、品質、經濟支援不同,大家缺乏如何照顧病人的共識,而搞到家庭失和、關係破裂的狀況所在多有。綜合「身體、心理、工作、社交、經濟、家庭關係」這六大層面的照顧創傷,政府有看到嗎?

我覺得近幾年政府推出「長照2.0」的政策絕對對於照顧的壓力有所紓緩,對於過往沒有任何照顧替手的家庭來說,是很棒的資源。但是,就心理與實務層面來看,現行「長照2.0」的服務主力針對的服務族群,就是「失智症患者」、「失能者或衰弱者」、「身心障礙者」、「IADL獨居者」(見備註一),忽略了「照顧者」的需求。需要被照顧和幫忙的,其實不只是「被照顧者」,「照顧者」也需要被照顧、被幫忙

我目前大膽的構想是:政府或許可以擴充長照政策,變成「長照3.0」,去開課教育這些「照顧者」長照有提供哪些服務、這些服務要如何申請或使用、如何在自身壓力大時排解情緒、在照顧家人時的照顧創傷有哪些、在感到心情鬱悶時有哪些諮商的管道可以使用等等,並 倡議照顧家人並非只是你我的責任,是整個社會還有政府單位要合力協助的一件事,讓專業的照顧資源可以進駐到每個人的家中,打破「身為家中一份子,我一定要親力親為照顧家人才是盡孝」的迷思,建立「讓專業照護人員來照顧,比起自己來更能貼近家中病人的需要,讓病人生活可以過得更舒服,也讓照顧者得以發展自己的人生,以更多元的方式盡孝」的觀念。如此,社會上照顧壓力引發的照顧創傷才能減少,才能讓每個人面對家人生病或失能的打擊時,不致被迫被推上那個「非得要照顧,不然就對不起家人或社會」、「我一定要照顧,不然我就是不孝」的位置,真正實踐每個人都能「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人人都得以安居樂業的社會。

備註一:就我網路上搜尋到的資訊,對IADL粗淺的了解,IADL指的是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ADL),定義中代表較複雜的日常生活活動,包括: 使用電話或打字溝通、上街購物、煮飯、做家事(含洗衣服)、使用交通工具移動、自行管理健康、財務管理、照顧他人等。

備註二:本文所引用的數據與資料全來自於聯合報2022年5月中下旬刊載的「照顧殺人」系列相關報導。

takecare

歡迎您與我們的心理師們一同擁抱心理、擁抱自己,擁有更棒的生命品質!

熱門文章

《她和她的她》:與性暴力創傷同活,看見受害者療癒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