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斯曼的故事:無止盡的關係懷疑

烏斯曼的故事:無止盡的關係懷疑
楊漢章

楊漢章

2025-04-02發佈

婚姻諮商

# 伴侶諮商

# 婚姻諮商

# 心理諮商

距離婚禮還有兩個月,烏斯曼每天都被親友詢問:「你興奮嗎?」大家似乎都期待一個肯定的答案。然而,烏斯曼的內心卻充滿矛盾。他深愛未婚妻,但對未知的婚姻生活感到不安。他開始比較自己與電視上的戀人,或是身邊朋友的關係,並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夠愛對方,這段關係是否足夠美好。他甚至不停地尋找外部證據來確認自己的感受,試圖解開內心的困惑。然而,這些懷疑像是無底洞,不管他怎麼努力,焦慮依然揮之不去。

烏斯曼的故事:無止盡的關係懷疑

距離婚禮還有兩個月,烏斯曼每天都被親友詢問:「你興奮嗎?」大家似乎都期待一個肯定的答案。然而,烏斯曼的內心卻充滿矛盾。他深愛未婚妻,但對未知的婚姻生活感到不安。他開始比較自己與電視上的戀人,或是身邊朋友的關係,並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夠愛對方,這段關係是否足夠美好。他甚至不停地尋找外部證據來確認自己的感受,試圖解開內心的困惑。然而,這些懷疑像是無底洞,不管他怎麼努力,焦慮依然揮之不去。

這樣的情況或許許多人都經歷過,但當這種懷疑變得持續、不受控制,並影響到日常生活與情感連結時,它可能不只是單純的「關係焦慮」,而是一種與強迫症相關的狀況——關係強迫症(Relationship OCD, ROCD)。

⏹︎關係強迫症與一般關係焦慮的差異

在談關係強迫症之前,首先要理解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強迫症是一種正式的臨床診斷,其特徵是個體無法控制某些重複性的念頭(強迫意念)和行為(強迫行為)。這些念頭通常帶來強烈焦慮,即使個體知道它們不合理,仍然難以擺脫,並會透過某些行為來緩解焦慮。

關係強迫症則是強迫症的一種表現形式,強迫思考的焦點圍繞在親密關係上,特徵是反覆懷疑自己是否足夠愛伴侶、伴侶是否足夠愛自己,或這段關係是否「正確(right)」。這些念頭會驅使個體反覆確認感受、與他人比較、詢問伴侶、尋求保證,甚至避免親密行為,以減輕焦慮。然而,這些行為雖然能帶來短暫安心,卻反而強化了焦慮,使惡性循環不斷延續。

相比之下,一般的關係焦慮(relationship anxiety)雖然也會出現對關係的疑問,但它的強度較低、影響範圍較小,個體通常仍能理性調整自己的想法,而不會陷入持續不斷的確認與焦慮循環。

⏹︎關係強迫症的表現形式

Doron等人(2012)依據臨床上處理強迫症患者的經驗編制關係強迫量表,指出關係強迫包括三個面向:

1️⃣ 對伴侶的感覺:例如「我持續地跟我自己確認,我是否真的愛我的伴侶」

2️⃣ 對伴侶感受的知覺:例如「我持續地懷疑我的伴侶對我的愛」

3️⃣ 對關係正確的評估:例如「我再三重複地核對我感覺關係是否是對的關係」

彙整量表內容與其他常見反應,包括以下:

✅ 持續懷疑:「我真的愛我的伴侶嗎?」、「伴侶真的愛我嗎?」

✅ 重複確認:不斷檢視自己的感受、與他人比較關係的「品質」

✅ 尋求保證:頻繁向伴侶、朋友或網路查證,確保關係「正確」

✅ 逃避行動:因害怕焦慮,而避免親密行為、承諾或討論未來

✅ 害怕犯錯:擔心若愛得不夠「真實」,自己可能在欺騙對方

如果這些行為嚴重影響到你的關係與日常生活,且難以停止,那麼就需要進一步評估是否符合關係強迫症的診斷標準。

⏹︎關係強迫症與文化影響:為何我們如此害怕選錯人?

在浪漫愛情被高度理想化的文化中,我們被灌輸「真愛是毫無疑問的」、「如果你愛對方,就不該有任何遲疑」的觀念。這些信念讓人過度放大「找到對的人」的重要性,導致許多人在關係中不斷尋找確認感,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幸福。

然而,真正的親密關係並不需要時刻感到完美,也不代表沒有任何懷疑才算「真愛」。愛情是動態的,包含熱情、懷疑、承諾、適應與成長。我們應學習接受關係中的不確定性,而非強迫自己尋求「百分之百的確定感」。

⏹︎如何面對關係強迫症?

1️⃣ 練習忍受不確定性:愛情不可能有絕對正確的答案,學習與模糊感共存。

2️⃣ 停止理想化愛情:接受關係中的不完美,並理解沒有「命中注定的唯一對象」。

3️⃣ 區分強迫意念與事實:你的焦慮不代表關係真的有問題,而是強迫思考的表現。

4️⃣ 避免強迫行為:如反覆確認、尋求保證等,這些行為只會讓焦慮惡化。

5️⃣ 專業協助:如果這些焦慮已經影響到你的生活,尋求心理師的協助能提供有效的治療方式,例如認知行為治療(CBT)。

關係焦慮與關係強迫症雖然有相似之處,但若你的懷疑已經超過一般的關係不安,影響到你的幸福感與關係的穩定性,並符合強迫症的特徵,那麼可能需要進一步的臨床診斷與治療。面對這樣的狀況,不需要單獨承擔,心理專業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與調整這些思維模式,讓你在親密關係中獲得更多自在與安全感。

⏹︎參考文獻: ▶︎Doron, G., Derby, D. S., Szepsenwol, O., & Talmor, D. (2012). Tainted love: Exploring relationship-centered obsessive compulsive symptoms in two non-clinical cohorts. Journal of 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s, 1(1), 16-24. ▶︎Rajaee, S. (2022). Relationship OCD: A CBT-Based Guide to Move Beyond Obsessive Doubt, Anxiety, and Fear of Commitment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486709690 650859651003110 1314682919920835433 n

歡迎您與我們的心理師們一同擁抱心理、擁抱自己,擁有更棒的生命品質!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mental hug logo

擁抱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10033號

擁抱心理博愛館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80160號

擁抱心藝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10079號

桃園 擁抱心身醫學診所

立案號碼 3532018824

擁抱心理諮商所

02-8792-0568​

thisismentalhugs@gmail.com

114 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四段32號4樓

擁抱心理博愛館心理諮商所

02-2371-5808

mentalhugboai@gmail.com

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76號10樓之2

擁抱心藝心理諮商所

02-8791-0019

thisismentalhugs@gmail.com

114 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466號2樓

桃園 擁抱心身醫學診所

03-3310119

mentalhugs.taoyuan@gmail.com

桃園市桃園區復興路123號8樓

全預約制,請透過LINE@或臉書粉專私訊

Copyright © 2025 Mental Hug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