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動的整理」從不僅止於空間,而是關於我們的人生與內心世界

「怦然心動的整理」從不僅止於空間,而是關於我們的人生與內心世界
曾麗心

曾麗心

2023-11-13發佈

心理諮商

# 心理諮詢

# 心理諮商

# 台北心理諮商

我是一名專業整理師,所以盡最大努力讓家裡時刻保持整潔,但我有點放棄這件事了。現在我意識到,對我來說,重要的是享受在家陪伴孩子的時光。

「怦然心動的整理」從不僅止於空間,而是關於我們的人生與內心世界

  • 原文刊登於:聯合報UDN鳴人堂專欄 03 Feb, 2023

《華盛頓郵報》於2023年1月26日刊登出一篇對「收納教主」近藤麻里惠的專訪。

報導中提到麻里惠自從2021年生下第三個孩子後,似乎有點疲憊不堪,甚至坦言自己的家「現在有點亂」,報導中有一段內容描述麻里惠的心路歷程:

我是一名專業整理師,所以盡最大努力讓家裡時刻保持整潔,但我有點放棄這件事了。現在我意識到,對我來說,重要的是享受在家陪伴孩子的時光。

("Up until now, I was a professional tidier, so I did my best to keep my home tidy at all times," she said at the event. "I have kind of given up on that in a good way for me. Now I realize what is important to me is enjoying spending time with my children at home.")

有些網路消息將這段話譯為麻里惠「放棄整理」,但我覺得她的原意或許更貼近「放棄追求完美」,也就是讓自己過往作為一名專業整理師所堅持的各種居家整理原則可以配合辛苦的育兒處境被鬆動、更有彈性,如此才能讓自己放鬆、也更能享受與孩子們共處的時刻。

這則新聞之所令人瘋傳,關鍵或許在於專家嶄露人性時似乎變得特別可愛,讓我們體悟到「原來專家也是人」,那些令人嚮往的整理流程和標準,原來麻里惠本人成為媽媽之後也是有力有未逮的時刻。當收納教主的家也會凌亂,正如同教養專家也會吼小孩、瘦身達人也會變胖,真是多麼令人感到寬慰——原來我不是唯一做不到的人!

但在「全網一起鬆一口氣」時,或許可以想想,為何要這麼累啊?大多數的我們都不是整理師,也不靠這個專業謀生,或許我們可以向專家學習,但不一定要期許自己「成為專家」,稍微放過自己。

住處反映內心,而整理帶來療癒

不過,雖然可以稍微喘口氣,但一個人的心理狀態確實會反映在他的生活中。家屋的凌亂可能顯示著居住者內心的混亂與無秩序;家屋的一塵不染也可能代表著居住者的嚴格自律和緊繃難以放鬆。

常見「與整理相關」的心理疾患諸如:強迫症患者對於整齊或清潔有高標準,會反覆清洗或排列,可能是因為擔心家中不乾淨而會染病或招致其他災難;囤積症患者通常會儲存許多明顯無價值的雜物且對於分類整理或丟棄它們感到心理苦惱,丟棄不了的東西可能代表著放不下的人事物,導致居家空間凌亂、限縮,造成家人爭執、也可能影響居家安全。

我相信大家若回望自己的生命經驗,可能也會發覺當壓力排山倒海而來時,有些人房間會變得一團亂、有些人會陷入反覆整理再放棄的循環,但也有些人會把房間變得井然有序而更能按部就班地解決壓力挑戰,因此,我也十分認同整理會帶來療癒的這個想法。

近藤麻里惠於2010年推出第一本著作《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後,譯成多國語言並開始紅遍全球。2015年底,她還入選《時代》雜誌的「年度全球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2019年她更在網飛(Netflix)推出真人實境秀《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Tidying Up with Marie Kondo),走訪許多不同家庭協助他們體驗整理之美。

她在每一集節目中,每次麻里惠開始協助客戶整理之前,都會先與他們討論一些問題,例如:「對你來說,哪些東西是重要的?」、「你想要的理想居家生活是什麼模樣?」、「做什麼事情時最能令你感到開心?」、「你期待整理之後可以達到什麼效果?」、「你覺得整理帶給你最大的變化是什麼?」等。

其實這個過程也與心理諮商頗有異曲同工之妙,透過這樣的問與答,好像也讓客戶在著手整理之前,可以逐漸釐清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麼,她更曾在書中自信地主張「「靠著整理人生就會改變!」,整理幫助人們提升工作表現、也可能改善婚姻或家庭關係,更因為居住在整潔的房子中而有清明的心思可以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分享5種居家整理的彈性法則

我在多年前就拜讀麻里惠的大作,當時也曾想「發憤圖強」,按照書上的做法,例如「把衣服摺成小方塊、一件件站起來」,但成為母親之後,我深刻明白每次把衣服按照顏色整理排序後,不到一天就會再次混成一團,所以整理可以有原則,但不需要太過堅持,與其維持家庭的整潔秩序,我認為維繫家人情感更加重要,以下分享幾點居家整理的心得給大家參考:

1. 「舒服」永遠是第一優先

家屋,是家人共享的地方,最重要的功能應該是讓人可以感到安適舒心,如果為了保持樣品屋般的美觀,反而讓人無法放鬆,失去家最重要的意義,因此整理要到什麼程度,就是以「舒服」為基本原則,而舒服標準應取決於居住在其中的人們。獨居者當然可以完全隨心所欲的安排整理的頻率和形式(當然還是不能影響鄰居與公共安全),而若有共住家人,就必須要考慮家人的感受,不能只為顧個人舒適,而捨棄整理。

2. 家屋,會隨著家庭生命週期動態變化

家屋會隨家庭成長階段而持續變動,從麻里惠的Netflix實境節目就可以發現,他們挑選了許多不同的家庭,育有幼兒的、進入空巢期、或是喪偶者等,麻里惠針對不同階段的家庭會給予不同建議,讓我們可以清晰看見家的整理原本就不可能永遠只有單一樣貌。

以新婚夫妻為例,當育有新生命,家屋變得凌亂是難以避免的,但那也是「階段性」的,不會是「看不見終點」的苦難。育兒階段缺乏時間與精力,整齊清潔的維持就以最低標準即可,夫妻不要彼此設下高標、相互要求反而容易起爭執。

3. 整理是需要學習的

網路上很多人說自己是當媽媽後開始「放棄整理」,但我相信更多人是當媽媽更懂得如何整理。因為要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內將整理效率發揮到最大,確實考驗著智慧。有些人或許天生就懂得整理收納,但大多數的人仍需要學習和練習,除了近藤麻里惠的怦然心動整理術,山下英子提出的「斷捨離」心法也很實用,無論是透過書籍、課程、影音分享等,或是直接請居家整理師來協助,都會對於整理居家空間很有幫助。

但我還是會建議,不需要將整理專家的建議奉為圭臬、全盤採納,畢竟每個人的時間、經濟、心思都各不同,可以彈性依照自身的狀況參考專家作法即可,千萬不要拿著專家的整理標準把自己和家人都搞得壓力很大。

4. 全家人一同整理

如前所述,全家人應該要有機會一同參與家屋的整理,父母也可以依照孩子的年齡分階段協助,讓孩子逐步學習,這也是教養上很重要的「賦能」過程,讓孩子感覺自己長大了、有能力做到更多的事情。例如學齡前的小小孩可以學習折疊衣服、分類與歸位玩具和書本,像是整理洗乾淨的襪子就是最適合小小孩的色彩圖案的配對遊戲。

當孩子們進入學齡階段,可以讓他們學習管理自己所擁有的物品和空間,不管是保持清潔或整齊,父母可以從旁引導、但要逐步放手。而青春期的孩子會期待擁有更多的主導權,如果他擁有自己的房間,房間的整理標準就不會再完全由父母決定,更不該由父母打掃。父母可以與孩子討論後設下基本整理原則,諸如定期清掃、保持物件容易被找尋等,但讓孩子負起整理的責任。

5. 尊重各自所擁有的空間和整理原則

最後,既然家屋的整理需要同住者一起維護,而非家中特定成員(媽媽,就是在說你)的「專屬工作」,因此也不該只遵守特定成員的標準,或許可以依照使用頻率來分配各自的「守備範圍」,例如較常烹飪者就負責廚房的整理。不過,很有趣的是,麻里惠的新聞一出,似乎都是「媽媽們」在瘋傳,也有報導標題直接下「媽媽們放寬心/鬆口氣」,也讓我不禁好奇,或許爸爸們比較少因為家裡凌亂而感到不安?

寫在最後,麻里惠最著名的整理心法——「怦然心動」(spark joy),就是要人們在決定留下或捨棄物品時,務必先把它拿在手上好好感受一番,確定有怦然心動的感覺才能保留,否則就可以考慮捐贈或丟棄。麻里惠在實境節目中曾經被客戶問到究竟什麼是「怦然心動的感覺」?她用一個俏皮的笑容、搭配「嗯」的一聲,再進一步解釋「就像是抱著一隻小狗或穿上喜歡的衣服,那份溫暖、懷有希望的感受。」

依循這個大原則其實可以發現,麻里惠即便成為三寶媽、即便稍微放下追求完美的標準,「怦然心動」依舊是她最重要的人生整理魔法,無論對待居家空間或是人生,都是如此——「把時間、空間都留給心中最重要的人事物」。我們不需要抵達麻里惠的整理境界,但可以按照自己適合的方式和步調,整理家、整理人生,排列出人生的優先順序,留下讓自己怦然心動的人事物吧!

收納

歡迎您與我們的心理師們一同擁抱心理、擁抱自己,擁有更棒的生命品質!

熱門文章

#MeToo越看越受傷,你是否替代性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