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愛」,剛剛好就好
顧浩然
2022-12-09發佈
# 親子關係
# 親子教養
不論是伴侶關係、親子關係,給出「愛」的那一方,常在不自覺中帶給「被愛」的另一方很大的壓力。
給出「愛」的那一方,常在不自覺中帶給「被愛」的另一方很大的壓
不論是伴侶關係、親子關係,給出「愛」的那一方,常在不自覺中帶給「被愛」的另一方很大的壓力。
比如說父母和孩子之間。父母親因為很擔心孩子的安全,會要求這個不能做、那個很危險…,讓孩子受到很多的限制。
我自己就是。
我記得小學六年級,剛學會騎腳踏車,就跟著當時的同儕從練車的學校一路騎到很遠的市區,騎著騎著,時間就晚了。
愛給得太多,小心就會變成束縛
在當年沒有手機的環境下,焦慮的母親因為一直等不到人,差點就要報警尋人。所以我一回到家,就被母親罵個臭頭。後來,母親就嚴格限制我一個人出門。甚至,國中的畢業旅行,父母親因為擔心安全,也不准我參加畢旅,成了我在那個青春期階段,一個很大的遺憾。
前幾天,我分享了一篇「別做孩子的老媽子」的個人思考。文章提及,父母的過度保護,會讓孩子失去生活能力。
在現代少子化的大環境下,每個孩子都是父母親、祖父母心中的寶貝。深怕孩子受傷、深怕孩子吃苦、深怕孩子沒有時間念書、深怕孩子課業跟不上同儕…,不知不覺地,在生活中開始加給孩子很多的規範:這個不 能做、那個不能碰…。
別讓孩子,成了大人的情緒配偶
如果父母親關係不睦、衝突不斷,或者有一方忙於工作、甚至外遇,忽略了另一半,那被忽略的一方的落寞、委屈、憤怒、不安、受傷…的心情,也在不知不覺中把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並且也可能很自然地把自己生活中的苦,說給孩子聽,於是乎,孩子日漸地承受了大人的情緒。
愛,理應可以是讓人覺得溫暖、自在的。但,那給予愛的一方,卻因著愛的方式,日漸讓那個被愛的另一方,開始感覺到壓力。那個壓力,可能是來自於自己心裡面認知的:「我得回應他們給我的愛,我不能讓他們失望…。」
這樣的信念隨著時日逐漸深植在內心,然後,在某一個時日,忽然發現到,「這個被愛的感覺怎麼那麼沈重?重到無法呼吸,直想要遠離…」。
不是「愛」讓人有壓力,而是「愛的方式」讓人有壓力
當我中年轉換跑道,然後有機會整理自己的生命歷程時,我才理解,何以自軍職退役後,我選擇遠離南部的老家,北上求學、工作,然後,每次回老家,只能待一個晚上,就要離開。
因為,每回看到年邁母親即使步履已蹣跚,卻依然堅持要陪著我走路到車站;依然如我還是孩子時般的不斷叮嚀要照顧自己…;即使後來再也無法如常行走,卻依然堅持要我二哥幫她老人家,從床上爬起來扶到客廳,目送我離開的愛,那個心的沈重感,真的讓我有些難以招架。
當我們在意及看重關係時,特別是在伴侶的親密關係裡,及父母和孩子的親子關係,愛,是我們很自然地 付出。
剛剛好的愛,是自在、溫暖的
而被愛,理應是幸福的。
但現實生活中,被愛的一方之所以會覺得,那個愛讓人好窒息,覺得好被控制,覺得好想掙脫,並不是來自於「愛」的本質,而是來自愛的方式。
以前有首兒歌:「要五毛,給一塊,你說奇怪不奇怪。」
愛,給得剛剛好,那個被愛的一方會覺得很自在、很溫暖,也會感受到被支持。但,如果愛得太多,就可能讓被愛的一方承受不起,例如,「因為愛你、關心你,才希望你…。」以愛之名,來規範或要求另一方要做出什麼的行為,那個愛或關心,就會讓人有壓力。
其實,這個愛,也是對自己。看待自己已經夠好,然後在目前夠好的基礎上,持續成長。
讓愛,剛剛好就好!
「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約翰一書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