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成為成熟大人

幫助孩子成為成熟大人
楊漢章

楊漢章

2022-12-24發佈

親子關係

# 親子關係

# 親子教養

面對大學生年紀的孩子,您是否也有上述的疑惑?覺得他們還不夠成熟,想要給他們建議。但是他們對建議反彈就很大,認為父母不相信他們、不支持他們的決定。其實不只是父母會處在這種兩難中,其實大學生自身也處在困惑中:「我已經是成年人了嗎?」

面對大學生年紀的孩子,您是否也有上述的疑惑?

*- 「為什麼我明明要好好跟孩子講話,孩子反應就很激烈?」

  • 「為什麼我說的話,孩子就是要唱反調?」
  • 「孩子做事沒頭沒尾,我不能說他幾句嗎?」*

面對大學生年紀的孩子,您是否也有上述的疑惑?覺得他們還不夠成熟,想要給他們建議。但是他們對建議反彈就很大,認為父母不相信他們、不支持他們的決定。其實不只是父母會處在這種兩難中,其實大學生自身也處在困惑中:「我已經是成年人了嗎?」

學者Arnett(2000)指出18歲到25歲這段時期的人處在「成年初顯期」,他們既不認為自己是青少年,也不覺得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他們獨立於社會角色和規範性期待之外,也不需要負擔成年人面對生活的規範性責任。這段時間有各種的可能性,但同時對未來缺乏明確的感覺。

Arnett(2000)詢問不同年齡層的人如何回答「你覺得你已經達到成年人狀態了嗎」。針對問題,受試者可回答「是」、「不是」或是「一半一半」。其研究發現,18至25歲族群回答「一半一半」比率高於回答「是」。而在26至35歲族群中,才有大部分都人覺得自己是成年。

因此當面對您的孩子時,需要提醒自己他們正處在「成年初顯期」。他們所處的時代,比起過往多出許多選擇與實驗的機會。在選擇與實驗的過程,他們可能出現的犯錯,可能容易引起您的擔憂,擔心他們沒有為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因此可能就容易引發您習慣的互動方式,給予建議與指出要改善的地方。而這樣的習慣正好容易引起負向的互動循環。

一般人都想要感覺自己有自主性和決定感,因此當人覺得自己做事情的自由受到限制和威脅,就會被激發出一種不舒服的抗拒感。因此會藉由去做這件被禁止的事情,來減輕這種不舒服的感覺。這樣的現象稱為「抗拒理論」。您的建議或是批評,都可能強化了這種負面循環。越給建議,孩子覺得遭到限制的感覺越強,越激發抗拒,越對您採取對立的姿態。

若您與孩子間已經處在這樣的互動模式中,反映出您與孩子已經處在彼此催眠彼此的狀態了。您傳遞的訊息是他要做好,他接收到的訊息可能是你在指責我不好、嫌棄我,而孩子也會產生相對應的抗拒心態和行為。孩子的心態傳遞的訊息是我要證明我可以、我就不想照著你的話來做,你接收到的訊息可能是孩子不尊重您。

要在這處境展開有效的親子溝通是相當困難的。若要鬆開這樣的困境,給彼此好的催眠,或許可以考慮以下的原則:

#原則一生氣會增加抗拒、快樂會降低抗拒

邱冠傑(2015)設計實驗情境引起受試者處在不同的情緒狀態(生氣或是快樂),分析當受試者處在不同情緒狀態對於說服論點的反應,研究發現當受試者處在「生氣」狀態時,更容易抗拒別人的觀點,更會否定別人的論點。相反地,當受試者處在「快樂」狀態時,抗拒和否定別人論點的狀態減少(邱冠傑,2015)。

當您觀察到你與孩子都處在激動與生氣的狀態時,暫時中斷談話,換到時間和心情再談,有助於減少彼此抗拒和否定對方想法的狀況。

#原則二提醒你自己希望孩子處在哪一種自我狀態?

一般的人多數會因為情境不同,而略為改變自己面對外界的反應。PAC架構可以提供很簡易的架構,幫助檢視自己和別人的關係可能形成了怎麼樣的固定模式。

  • P是指父母狀態,是從父母或是類似父母角色的人身上學習到的規範和有關的行為,要求紀律、規矩,或是常處在照顧別人的狀態。
  • A指的是成人狀態,是比較理性和講求就事論事的狀態,是面對成人現實生活很重要的部分。
  • C指的是兒童狀態,比較重視滿足個人需要。

而我們自己身上有PAC,而其他人身上也有他們的PAC。與別人相處時,會出現彼此影響的現象。例如:當您一直處在P狀態(父母狀態),無論是積極地照顧或是批評,就會容易使成年的孩子處在C狀態(兒童狀態),他們就很難在你們的關係中展現出A狀態(成人狀態)。另一方面,當孩子習慣呈現兒童狀態,也會容易讓您處在P的位置,不斷擔心或要持續照顧他。

因此,您需要好好問問自己,您希望您孩子能夠展現成人自我狀態,還是維持在兒童的自我狀態比較好呢?若是前者,您就需要把孩子當作成年人對待,維持A與A的互動關係。不主動提供您的建議與批評,尊重他們的選擇,也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理解成年孩子需要為他自己的選擇負責。透過父母調整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幫助孩子能漸漸地由C進入A的狀態。

若在成年孩子沒有主動尋求建議時,而主動給予指導與建議,可能促使成年孩子與您建立固定的互動模式(P-C)。若您真的想要給予建議,可以考慮用一下方式提供,減少引起孩子的抗拒:

「徵求提供意見的機會+指出觀察到的變化+表達你個人擔心的情緒+提供想要幫忙的動機」。

把這個模式拆解如下:

#徵求提供意見的機會: 「你最近常常在提一件事情,我有一些想法想要說說看,你會想要聽看看嗎」。若孩子表達不願意接受意見,請尊重孩子的意見。可以等其他適合時機點,再提出徵求。

#指出觀察: 「你最近好幾次講到這件事很生氣,講電話的語氣跟之前不一樣」。

#表達個人擔心的情緒: 「我很擔心你是不是遇到很大的麻煩。看你心情不好,我也很擔心」。

#提供想要幫忙的動機: 「你有想要跟我講嗎?你講出來,我們可以一起討論」。

若問題較為複雜,涉及孩子內在的情緒困擾,或是要解決某件問題的過程會增加親子的衝突,可以考慮為彼此保留緩衝區域,建議孩子尋求學校輔導單位協助。您可以這麼說: 「孩子,這件事情我很想跟你一起解決。但是做為你的父母,父母的角色會讓我沒辦法沒有立場的陪著你,我會忍不住想要給你建議,這樣可能會讓你跟我在一起會很緊張、很有壓力。我知道現在學校都有學生輔導中心,有心理師可以跟學生聊聊心理比較難說出口的話。去跟學校的心理師聊聊,有心理師跟你討論問題,我也比較放心,可以跟你相處的時候不會一直想要建議你怎麼解決問題」。 ​

#原則三孩子的觀點跟你不同,「聆聽」大於給「建議」

你知道嗎?人處理訊息的方式並不是完全中立客觀的,更普遍的狀況是我們是帶著呈現在處理接收到的訊息。

曾有一項研究設計一場實驗,探討人對於立場不同的訊息會有怎麼樣的反應。該實驗是在1950年代進行,研究者找了對種族歧視立場非常鮮明的人,一半的人支持種族隔離,另一半反對種族隔離。實驗的介入就提供關於種族隔離正反的論點,這些論點中又安排合理的論點以及不合理的論點。在提供素材閱讀之後,調查受試者記得的資料的類別。其結果發現:實驗的受試者傾向記得支持自己立場的合理論點,不記得己方立場不合理論點。他們也傾向記得對立方不合理論點,相較之下不記得對立方合理的論點。

這項研究在提醒我們,人會有自己的偏見,偏見會讓人忽略了自己的不合理論點,會去放大其他的不合理論點。了解人有這個傾向,並且提醒自己的想法可能不全然都是對的,因為人會忽略自己不合理之處,以及提醒自己會不會過度聚焦在孩子想法上不合理之處。

與孩子相處重要的地方是相處的品質,而不是事情的是非對錯。當太堅持在討論正確的觀點,損失了親子關係中的好經驗。更好的做法是,保持彈性,問問孩子做某個決定的思路過程。「你是怎麼想的?」、「原來你是這麼想的」、「如果是這樣做會怎麼樣?」當孩子能與你直接溝通討論,你正在陪著你的孩子培養出A對A的成人平等的互動關係。這會是帶給成年孩子很重要的禮物。

1671885857519@2x

邀稿: 臺北醫學大學學輔中心

-- 參考資料: Arnett, J. J.(2000). ​ Emerging adulthood: ​ A theory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 ​ 55(5), 469-480. 邱冠傑(2015)。快樂與生氣對評量說服論點歷程的調節作用。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茂興、余伯泉(譯)(2003)。社會心理學(原著: E. Aronson等人)。台北市:弘智文化。

歡迎您與我們的心理師們一同擁抱心理、擁抱自己,擁有更棒的生命品質!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mental hug logo

擁抱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10033號

擁抱心理博愛館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80160號

擁抱心藝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10079號

桃園 擁抱心身醫學診所

立案號碼 3532018824

擁抱心理諮商所

02-8792-0568​

thisismentalhugs@gmail.com

114 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四段32號4樓

擁抱心理博愛館心理諮商所

02-2371-5808

mentalhugboai@gmail.com

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76號10樓之2

擁抱心藝心理諮商所

02-8791-0019

thisismentalhugs@gmail.com

114 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466號2樓

桃園 擁抱心身醫學診所

03-3310119

mentalhugs.taoyuan@gmail.com

桃園市桃園區復興路123號8樓

全預約制,請透過LINE@或臉書粉專私訊

Copyright © 2024 Mental Hug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