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會不會才是真正的平等?

不同,會不會才是真正的平等?
顧浩然

顧浩然

2022-12-10發佈

心理諮商

# 心理治療

# 心理諮商

我們為了回應被賦予的角色,所「應該」有的樣子,隨著時日,不知不覺地,就變成了生活的規條或教條。然後,努力地把自己套在這個應該要有的樣子,只想著滿足別人期待我們成為他們想要的樣子,我們心裡期待著,如果做到了,就能得到認可、好處,甚至被愛。

活在生存模式,會讓自己不安

我高職畢業後投身軍旅,在多年的那個「是、不是、沒有理由」的軍事化體制的影響下,我不知不覺地成了不太有自己的聲音與想法的人,一切就是長官要求做什麼,我就是二話不說、使命必達。

所以,當我後來重回校園,成了一位「年長」學生後,面對課堂上,老師希望我們表達自己想法的學習環境,我著實經歷了一段很不適應的過程。

因為,它不同於我過往的軍旅經驗,而我所擁有的經驗是,如果我的想法不合長官的期待與要求,就會被長官訓斥,在前線時,甚至可能動輒被以抗命威脅。

過往的鬼魅困住了我的表達

也因此,當在課堂上或同儕分組討論,被期待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那個過去的經驗就會像鬼魅般地,警示我:「小心,不要亂說話」,於是,我只能繼續忽略自己的想法,做個沒有意見的人。

這些年,無論是在大學院校或者執業的場域,都常會有來訪者談及難以面對權威,例如父母、主管,及其他可能對自己有影響力的人。

來訪者所界定的權威,也未必是角色上的權威,也有是他們認為的「強勢」的伴侶、同事、同儕…等。

說來好笑,即便我後來投入了助人工作的專業領域,「權威議題」依然不時地影響著自己。

在我還在醫院實習時,每週都要接受督導。我的督導是在某個領域有其權威的醫師。

猶記得第一次接受督導時,因為對督導還不是很熟悉,所以面對他對我接案上的提問,我竟然在陳述時出現嚴重的焦慮與緊張感,有點不知所措。

結束督導離開現場後,我才意識到,原來,我心裡面依然被所謂的角色給綑綁住了。

活在生存模式,會讓自己不安

那個角色是「督導者」與「受督者」,是一種上對下的階級模式。

它再次勾起了過往軍旅經驗帶給我的衝擊,那個對上位者的害怕、擔心被評價、被責備的不安,卻又努力想要爭取被認可、肯定的複雜情緒。

人的一生中都會有很多的角色。

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成了父母親的孩子;進入學校,我們就成了學生,受教於老師;畢了業,進入職場,我們成了部屬,承接長官交待我們的工作;等到結了婚,我們又成了先生、太太;等到有了孩子,我們則又多了父母親的稱謂…。

從小到大,不同的角色加諸在自己的身上,在大環境(包括世俗價值觀、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職場文化與氛圍…)的影響下,每個角色也都被有意無意地賦予應該要有的樣子。

__我們為了回應被賦予的角色,所「應該」有的樣子,隨著時日,不知不覺地,就變成了生活的規條或教條。

然後,努力地把自己套在這個應該要有的樣子,只想著滿足別人期待我們成為他們想要的樣子,我們心裡期待著,如果做到了,就能得到認可、好處,甚至被愛。

提醒自己,過往的經驗不要成了規條

而一旦未如預期,我們又會對自己失望、自責、覺得委屈,可能也對對方感到生氣。接下來,再繼續努力地要求自己,要去做到對方給我們的目標。

同樣地,我們也把這樣的規條或教條加諸在別人身上,當對方未如我們所期待的樣子時,自己也會評價或者指責對方。

有個年輕人跟我說,小時候有一次考試,自己覺得成績還不錯,興沖沖地想要跟媽媽分享,未料,媽媽卻告訴他:「要跟成績比你好的同學比…。」就這樣,感覺到一盆冰水硬生生地就澆在自己的頭上。

年輕人說著說著,眼眶開始泛淚,卻努力地不讓它流下來。過去已久的記憶,那個失落、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情緒並沒有跟著時日過去,反而成了後來不斷地逼迫著自己的規條:「我要跟比我好的人比」的壓力,讓自己喘不過氣,永遠都不滿意自己,不斷地否定自己的努力與盡力。

當我們的心態是處於所謂的階級模式時,在我們努力地想要去滿足他人的期待的過程,會很容易就變成了「求生存」模式。

一個人如果處在生存模式,是很難心安的,畢竟,那攸關著我能不能活得下來?

我擁有很多角色,但「我是我自己」

要擺脫求生存的狀態,別人做不做得到先不論,畢竟,我們也無法影響別人。但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得先拋開角色的框架。

誠如前面所提,我們難免都會有很多的角色。但,不要忘記,我們還有「自己」。

我是我!我是我自己,我不是我的「角色」,我只是因為處在某種情境,而擁有了這些角色。

有一天,一位我陪伴多月的年輕人跟我說了她的體會。

她說,她終於可以理解,「不同,才是真正的平等。」

我當下跟她說,謝謝妳,這是好有體會的話。

是啊,我們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接納彼此的不同,我們才有真正的平等。

一個高個兒,不能硬是把矮個拉成跟自己同高;適合穿在你身上的衣服,並不見得就適合穿在我的身上;父母在我們孩子還小的時候穿的衣服,我們長大了,自然也不適合再繼續穿…。 做自己,因為其他人有人做了

我們每個人彼此生命經驗不同,有的順,有的相對辛苦。

父母親的經驗,孩子未必理解;同樣地,孩子的經驗,父母也難以體會。

_但,如果我們能接納彼此的不同,然後彼此討論,看看能否「異中求同,同中存異」,而不是用絕對「對錯、好壞」進行對話,或許,我們與身邊的人,衝突會減少,關係也就會變得更平和。

今天,我從好友的臉書上看到一句話,很有趣:「做你自己,因為其他人已經有人做了!」

我也把這句話送給朋友們,願大家都走在努力成為自己的路上。

「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路加福音2:52)

315323694 23852166428550042 3782415798405091986 n

歡迎您與我們的心理師們一同擁抱心理、擁抱自己,擁有更棒的生命品質!

熱門文章

如何陪伴身邊的性侵害受害者? - 致社會大眾
追逐愛情的永恆少年/少女—感情關係成癮(成人篇)
當親愛的家人自殺,自殺遺族可以怎麼辦?

最新文章

mental hug logo

擁抱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10033號

擁抱心理博愛館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80160號

擁抱心藝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10079號

擁抱心理諮商所

02-8792-0568​

thisismentalhugs@gmail.com

114 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四段32號4樓

擁抱心理博愛館心理諮商所

02-2371-5808

mentalhugboai@gmail.com

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76號10樓之2

擁抱心藝心理諮商所

02-8791-0019

thisismentalhugs@gmail.com

114 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466號2樓

全預約制,請透過LINE@或臉書粉專私訊

Copyright © 2024 Mental Hug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