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希望自己是積木,還是黏土?
顧浩然
2024-04-15發佈
# 台北心理諮商
# 心理諮詢
# 心理諮商
多年前我花了一整年的時間學習藝術治療,有創作的,也有評估的。創作部份,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和一起上課的夥伴們學習運用及熟悉各式各樣的媒材特性,好比蠟筆、水彩、粉彩筆、毛根、黏土、各種顏色的紙張…創造出一幀幀的作品。
快速跳轉目錄
你希望自己是積木,還是黏土?
多年前我花了一整年的時間學習藝術治療,有創作的,也有評估的。創作部份,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和一起上課的夥伴們學習運用及熟悉各式各樣的媒材特性,好比蠟筆、水彩、粉彩筆、毛根、黏土、各種顏色的紙張…創造出一幀幀的作品。
作品好不好看一點也不重要,而是透過創作的過程,接觸、經驗及探索自己。
黏土,隨時進化、改變
在所有媒材中,黏土的特性就是可以自由地揉捏出各種圖案,黏土在自己的手中,配合當下的心境或情境,隨時地進化、改變。
至於積木,也許不少人小時候都玩過,積木雖然有各式不同的形狀,但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它不能被重新塑形,也無法被揉捏,當然,更不可能被破壞,因為壞了就壞了,無法再被重新堆疊。
儘管積木可以被堆成各式各樣的造型,但種類終究還是有限的。
有時候,聽著來訪者所面對的難處,我偶而就會問:「你希望自己是積木,還是黏土?」
內外不一致的糾結與衝突
幾乎每個來訪者都會不假思索地選擇黏土。
這很有趣,從來訪者的回答,可以明白,他們內心都希望自己是黏土,可以自由地呈現出喜歡的樣子或造型。
但很奇怪的是,很多人卻都在追求像樂高積木一樣,層層堆疊的、所謂的成功或期待被認可的優秀。
心裡希望自己是黏土,可以自由地展現自己的樣子,但外在,卻又因為覺得沒有做到他人所認為的優秀,而覺得挫折、沮喪,甚至因此而懷疑自己。
也因為內在外的不一致,常讓當事人很辛苦地深陷在情緒、認知上的糾結與衝突中。
生命,本是一直在流動
作家王文華有個比喻,我覺得滿有意思的。
他說,「人,不是油箱,而是大海。永遠加不滿,永遠沒有達到準備好的狀態。」
生命本就是一直在流動的過程中,既是流動,自然就不會像是積木般,只能有被設計好的固定形狀。
而如果我們也願意給自己機會,試著做這樣的思考:容許自己,像黏土般自由揉捏、展現出自己想要的樣子,一點點地進化、成長,而不需要追求像樂高玩具般地,層層堆疊出的所謂的優秀、成功。
當站在巔峰上,反害怕失去所擁有的
如果我們可以讓自己有這樣的選擇,也許,我們這個生命力所展現出來的,就會越來越更貼近真實的自我。
嗯,我突然想到,當所謂的優秀是被層層堆疊起來的,會不會更害怕它哪一天倒了呢?
「我見人因彼此嫉妒而有一切的勞碌和各樣工作的成就,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傳道書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