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的界線:分享時,提醒自己「案主和潛在案主會看」的心理準備 ​

分享的界線:分享時,提醒自己「案主和潛在案主會看」的心理準備 ​
楊漢章

楊漢章

2024-03-26發佈

心理諮商

# 台北心理諮商

# 心理諮詢

# 心理諮商

每每看到心理師在社群軟體分享個案故事,接案歷程,甚至引用個案對話。其實,我會被促發失調反應,當心理師告訴個案要保密,回頭就在社群分享自己的經驗,這樣好嗎?

分享的界線:分享時,提醒自己「案主和潛在案主會看」的心理準備

記得不知道多久前的諮商心理師考試題目就有出現關於心理師經營社群網頁可能倫理議題的考題。

每每看到心理師在社群軟體分享個案故事,接案歷程,甚至引用個案對話。其實,我會被促發失調反應,當心理師告訴個案要保密,回頭就在社群分享自己的經驗,這樣好嗎?

每個有在接案等心理師絕對不缺故事,各類故事都有。曾聽過很資深的心理師在教學時提到,現在不需要看八點檔,因為諮商中聽到的故事都比八點檔精彩。

案主付費尋求專業服務,心理師收到報酬,而聽到的個人隱私是服務過程的副產品。心理師可以把副產品作為個人財產使用嗎?

有一篇滿新的研究就在談經營社群,她提供幾個提醒可供參考,下方小列出的研究摘要。

我自己在面對寫文章時,我會想到研究所時,曾幫教授到學校發問卷。老師提供行前訓練,交代要跟受試者提到保密和處理問卷的過程,也是很適用在思考心理師的分享的議題:「你們填寫的資料回收,我們不會呈現你個別作答的狀況,呈現的是整體的現象。」

至於分享內容的類型,我自己會以「心理師-案主」、「理論/觀點-個人經驗」兩個軸向分成四種類型:

一、心理師+理論/觀點:

可以分享個人的學習經驗,包括上課、閱讀、電影心得等。

二、心理師+個人經驗:

可以分享自我覺察或是個人過去經驗分析。但自己要管理分享的深度,因為案主或是潛在案主看到,要衡量這些自我揭露資訊的影響?

三、當事人+理論/觀點:

在接案工作中,會發現某種普遍或是特殊現象,以這個為引子,分享理論或學理的觀點。

四、當事人+個人經驗:

包括諮商歷程、當事人私人故事、給心理師的回應或是作品,或者參加團體的照片。

第四類型的分享最需要小心。混雜多個個案寫出的個案經驗或是提出已經得到個案主同意,或許可以處理特定案主的隱私問題。但是無法完全避免其他潛在案主把你視為是會揭露案主隱私的心理師,或是對整體專業產生誤解。

網路搜尋無法設限,可以設限的是自己文章的內容,關於分享什麼是需要小心點。


[心理師經營社群網站之自我揭露經驗探討](鄭芷昀,2021) 招募四位經營社群網站之執業心理師為研究對象,進行個別研究訪談,透過主題分析法,對心理師經營社群網站的現場經驗形成歸納結論。研究結果如下:

一、心理師經營社群網站之動機:(一)社群網站行銷個人品牌,可提升知名度。(二)心理師適度公開資訊可增加諮商關係信任度與適配性。

二、社群網站自我揭露之考量與決策:(一)維護諮商當事人隱私,避免撰寫真實案例、明示保密原則。(二)撰寫文章須避免引發投射、對關係引發負面效應的內容。(三)維護心理師個人及親友之隱私。

三、經營社群網站與專業工作之形象:(一)期待呈現兩者一致且專業的形象。(二)兩者呈現的形象仍有差異:(1)兩者表達與互動方式不同導致形象差異、(2)社群網站特性與心理師專業特質有差異、(3)社群網站以心理師為主體,諮商則以當事人為主體。 四、社群網站影響諮商關係互動:(一)文章影響當事人對諮商關係的信任。(二)當事人透過文章理想化心理師與諮商效能。(三)文章促發當事人追問

888

歡迎您與我們的心理師們一同擁抱心理、擁抱自己,擁有更棒的生命品質!

熱門文章

致 感覺自己內心分成不同塊或有不同聲音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