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快樂的成功者:高階菁英的內在困境

徐維廷
2025-07-24發佈
# 桃園心理諮商
# 台北心理諮商
# 心理治療
他們是企業的關鍵決策者,是醫療、科技、法律、金融等領域的領航者。他們的名片上寫滿頭銜,年薪是社會平均的好幾倍,出席的是世界級論壇,搭乘的是商務艙。但當他們走進心理諮商室,卻說:「我不知道我怎麼了,我只是覺得……活得很空。我不確定這是我要的人生。」
快速跳轉目錄
看起來很好,卻一點都不快樂。
「看起來很好,卻一點都不快樂。」
這句話,是我在諮商室裡,從許多高階菁英口中聽見的第一句話。
他們是企業的關鍵決策者,是醫療、科技、法律、金融等領域的領航者。他們的名片上寫滿頭銜,年薪是社會平均的好幾倍,出席的是世界級論壇,搭乘的是商務艙。但當他們走進心理諮商室,卻說:「我不知道我怎麼了,我只是覺得……活得很空。我不確定這是我要的人生。」
這不是特例,也不是脆弱。這是現代社會中,一群「被視為應該沒有問題」的人,正在經歷的心理現象。他們的苦,不容易被看見,更不容易被理解。
成功的背後,是情緒的禁語
對許多高階專業者來說,從小到大他們被教導的,不是如何「感受自己」,而是如何「解決問題」。
在學校裡,他們是前三名;在職場上,他們是績效標竿;在人際關係中,他們習慣扮演給建議、帶方向、提策略的角色。習慣了掌控,也就習慣了不讓人擔心。
因此,當他們開始感覺到疲倦、空虛、無力或困惑時,他們第一時間的反應不是說出來,而是:壓下去。
他們問自己:「這是不是我太矯情?」 他們擔心:「說出來是不是代表我撐不住?」 他們內化:「是不是我應該更堅強一點?」
但心理的疲憊,就像身體的疲勞一樣,是會累積、會滲漏、會崩潰的。
看起來很好,卻一點都不快樂。
他們的心理地圖長這樣
身為心理師,我觀察到這些高階專業者,在 心理上有幾個共同特徵:
- 1.高功能焦慮者:他們外表高效、條理分明、專案管理能力極佳,但內心其實時時處於「無法鬆懈」的狀態。不是在工作,就是在想工作。他們不允許自己出錯,因為一出錯,就會感到羞愧或自責。
- 2.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越是成就卓越的人,越常懷疑自己只是「運氣好」,擔心被「看穿」其實沒那麼厲害。他們往往無法內化自己的成功,對外界讚賞感到不安。
- 3.習慣壓抑與責任過重:他們從小到大被期待是「榜樣」,一旦習慣了扛責任,就忘了自己也有不被理解、失望、失落、需要陪伴的時候。情緒成了不被允許的東西。
「那我現在怎麼辦?」
在心理諮商中,我常說,當你開始問「我怎麼了」,就表示你已經走在轉變的路上。
你開始有能力感受內在的聲音,而不是只聽外在的聲音。
給正在迷惘的高階專業者,幾個心理提醒:
- 允許自己不確定:你不是永遠要有答案的人,迷惘是下一個清晰階段的必要通道。
- 開始分辨「外在成功」與「內在滿足」:許多人以為有了地位與收入就應該快樂,但其實,這兩者可以完全分離。
- 找回你人生的「第三人稱視角」:你是否只活在職位、角色與責任裡,卻忽略了作為「某某人」的你自己?
- 允許自己求助:心理照顧不代表你有問題,而代表你開始有自我支持的智慧。
總結:頂尖,不該是心理健康的代價
如果你也是那個外表一切都好,但內在覺得「少了什麼」的人,請記得:你不是孤單的。許多高成就者也正面對同樣的情緒困境。這不表示你失敗了,反而是一種成熟的開始。
當你開始正視自己的心理健康,你會發現,成功不再只是外在的數字與榮耀,而是你是否活得完整、有方向、被理解。
讓我們重新定義成功:不是不出錯,不是從不動搖,而是能在人生每一個階段,都與自己如實相處。
📍想談談你的轉職焦慮與心理歷程嗎?
歡迎預約心理諮商,幫助你從職涯轉換的掙扎中,找到內在的力量與明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