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意義的少年與大人


楊漢章
2025-07-28發佈
# 桃園心理諮商
# 台北心理諮商
2010年電影”艋舺”一句經典台詞「意義是三小」,很經典的凸顯「意義」很抽象模糊,也很難具體尋找。在諮商中有許多人帶著症狀前來求助,無論是缺乏動機、憂鬱情緒、焦慮情緒或是其他身心症狀,探究深入內在的經驗,往往可以接觸到關於生命的大哉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生還有什麼好追求的?」、「我覺得好沒有意義?」
快速跳轉目錄
找不到意義的少年與大人
2010年電影”艋舺”一句經典台詞「意義是三小」,很經典的凸顯「意義」很抽象模糊,也很難具體尋找。在諮商中有許多人帶著症狀前來求助,無論是缺乏動機、憂鬱情緒、焦慮情緒或是其他身心症狀,探究深入內在的經驗,往往可以接觸到關於生命的大哉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生還有什麼好追求的?」、「我覺得好沒有意義?」
- ⏺︎失去自主性也失去意義感 無論成人或青少年,自主性都極為重要,可以說是重要需求。當生活中被剝奪自主性時,會感到失去意義或是無聊。Martela 等人(2021)針對一群工作者進行維持九個月的調查,他們發現自主性是預測工作意義的因素之一。當在工作中感受不到能自主性時,就容易覺得工作沒有意義。而Caldwell等人(1999)針對八年級學生進行調查參與活動動機與感覺無聊的關聯,他們發現只有在「想做」而參加活動時,無聊程度較低且內在動機較高。而在「不得不做」或「沒事可做」而參加活動則有更高程度的無聊感。
Caldwell等人指出「當青少年沒有選擇權或覺得「沒事可做」時,他們的無聊感上升;反之,當青少年能自主選擇活動時,則顯著較不會感到無聊,且更投入於活動中。」(引自Caldwell et al., 1999)。這段看似「常識」的論述可以解釋許多人感覺沒有意義感的潛在背景。
- ⏺︎潛在剝奪自主性的文化 社會學者藍佩嘉在著作「拚教養」一書描述當代父母面對教養工作發展出不同的保安策略。當代教養工作是情緒密集的勞動,需要父母高度投入時間在追求經濟收入,同時需要為孩子建立好未來藍圖,並且為孩子提供情緒安全。因此,父母的生活容易淪落為「時間窮人」。時間上的匱乏連帶影響到父母需要以更精密的時間規劃安排孩子的日常生活,父母與小孩間必須形成了密切的合作關係,父母發號司令安排活動,孩子負責接受指定參與活動。因此,孩子缺少了訓練自己安排事情的能力、失去了知道怎麼讓自己找到開心的方法。
Newman等人(2007)對比保加利亞、台灣和美國的四年級學童的生活經驗,具體調查他們在兩天工作日和一個周末的課外活動狀況。他們的研究指出與美國學童相比,台灣學童花在學業和課外活動上的時間更多,而花在玩耍、趣味閱讀、體育運動或自己選擇的活動上的時間更少。Newman等人(2007)的調查結果並不令人意外,而可以進一步想像,如果這種生活型態一直持續到高中甚至到大學會是怎麼樣的結果?這個社會會培養出怎麼樣的青年與成人?
曾經聽過一個比喻,非常生動描述從青年轉變為獨立成人的迷茫: 原本在河流中順著水流游動,不太需要煩惱,因為大家往同一個地方走。但突然間河流流進了大海,在大海裡很遼闊,但也沒有方向,我不知道要去哪裡?
-
⏺︎有意義的三個條件 Martela與Steger(2016)提出一個更容易理解的架構,他們認為人要活的有意義需要具備三條件:
-
▶︎理解世界的能力(comprehension / coherence):指的是一種覺得自己的生命或是經驗是前後連貫的、有道理的,可以理解的。突發意外事故、重大生命或是創傷事件會打破生命的連貫性,而容易覺得沒有意義。 - ▶︎行動的方向感(direction / purpose);指的是有明確的人生目標的狀態。常見的問題出現在,達到一個重大目標之後或是在朝向目標之前發生重大影響完成目標的阻礙時。例如:一位運動員受傷而需要放棄運動生涯。 - ▶︎生命的價值感(worth / significance);指的是覺得自己的生命值得存在的感覺和判斷。如果一個人是與一位批評者一起生活,或是工作的上司是個採取微管理策略,什麼都要干涉與過問,人很容易感受不到自己是重要的。
Martela與Steger(2016)提出的三個條件能幫助覺察,缺乏意義感是卡在那個條件上,並進行相關工作。另外,Schippers與Ziegler(2019)提出「人生塑造」(Life crafting)的方法,幫助讀者找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包括七個步驟:
- ▶︎發現價值觀和激情
- ▶︎反思當前和期望的能力和習慣
- ▶︎反思現在和未來的社交生活
- ▶︎反思可能的未來職業
- ▶︎寫下理想的未來
- ▶︎寫下具體的目標實現和“如果-那麼”計劃
- ▶︎公開承諾實現所設定的目標
重要的是理解並接受找到意義是一個歷程,它不是像到便利商便購買商品一樣,可以精準找到百分百符合的商品。它需要花費時間嘗試和探索。想像這個過程就像開門,有些人比較幸運,只需要打開少數的門就找到有意義和熱情的事情,而有些人則需要更長的時間多嘗試幾道門。耐心和開放心態是能幫助自己重新找回意義的關鍵。
⏺︎參考資料
- ▶︎Caldwell, L. L., Darling, N., Payne, L. L., & Dowdy, B. (1999). “Why are you bored?”: An examination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control causes of boredom amo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1(2), 103-121.
- ▶︎Martela, F., & Steger, M. F. (2016). The three meanings of meaning in life: Distinguishing coherenc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1(5), 531-545.
- ▶︎Martela, F., Gómez, M., Unanue, W., Araya, S., Bravo, D., & Espejo, A. (2021). What makes work meaningful? Longitudinal evidence for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y and beneficence for meaningful work.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31, 103631.
- ▶︎Newman, J., Bidjerano, T., Ali Özdoğru, A., Kao, C. C., Özköse-Biyik, Ç., & Johnson, J. J. (2007). What do they usually do after school?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ourth-grade children in Bulgaria,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27(4), 431-456.
- ▶︎Schippers, M. C., & Ziegler, N. (2019). Life crafting as a way to find purpose and meaning in lif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2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