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光,忘了影子: 不安全依附的愛情

看到光,忘了影子: 不安全依附的愛情
楊漢章

楊漢章

2025-07-28發佈

心理諮商

# 桃園心理諮商

# 台北心理諮商

說到依附,不只是心理師腦中的基本概念,連同一般民眾也可以朗朗上口,似乎每個人都可以診斷自己或是診斷別人的依附風格了。但是,如果真的是這樣,那為什麼民眾們不去選擇與安全依附者談戀愛,偏偏要找上不安全依附的人談感情,愛得死去活來?

快速跳轉目錄

  1. 不安全依附的愛情

不安全依附的愛情

說到依附,不只是心理師腦中的基本概念,連同一般民眾也可以朗朗上口,似乎每個人都可以診斷自己或是診斷別人的依附風格了。但是,如果真的是這樣,那為什麼民眾們不去選擇與安全依附者談戀愛,偏偏要找上不安全依附的人談感情,愛得死去活來?

Brumbaugh與Fraley(2010)的研究發現,在追求期間,即使是不安全依附的人也會隱藏劣勢、凸顯長處去吸引潛在對象。

他們設計一項實驗了解不安全依附的人在初次互動時會採取何種策略,讓自己看起更有吸引力。他們邀請一群目前沒有談戀愛的大學生參與實驗,每一次是一人參加實驗。實驗的設計是讓受試者相信隔壁房間有一名異性待著,接下來每一名受試者會依照流程進行有結構的互動,無法自由與對方對話或互動。實際上隔壁的異性是預先錄製好的演員錄影,扮演出有魅力的形象,並沒有真人與受試者互動。互動過程被錄音起來分析受試者的行為表現。

他們的研究發現在新的約會情境,不安全依附者有不同的表現(Brumbaugh & Fraley, 2010):

- ⏺︎高依附焦慮型:行為特徵傾向表現出更多互動、更熱情與親切友善。講比較多話,且使用幽默。 __- ⏺︎高依附逃避型:使用幽默作為策略,使用肢體接觸來表現興趣。

原本是會造成關係負擔的不安全依附表現,在約會期間會以正面的表現加以偽裝,以為自己加分。Brumbaugh與Fraley(2010)指出這些有關約會的正面表現,不安全依附者的表現展現的甚至比安全依附者還要多。

如Brumbaugh與Fraley所討論:「不安全依附者不僅展現了吸引人的特質,而且比安全依附者展現得更多。安全依附者可能根本不覺得有必要在初次互動時強調這些特質,因此他們在自我呈現上不會特別用力或焦慮。相對地,不安全依附者可能有更強的動機進行策略性的修飾或誇大表現,刻意呈現出一種不完全符合真實自我的樣貌,以提高吸引力、迎合異性的期待。如果他們自覺在親密關係中處於劣勢,便可能試圖用其他積極特質來補償。」(引自Brumbaugh & Fraley, 2010)。

這也因此我們會落入這樣的處境,明明是想要尋找安全依附的情人,卻偏偏被不安全依附的對象所吸引。他們的文章結論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做結論,「在戀愛初期,『不安全』可能穿著『魅力』的外衣,而我們,常常只看見光,忘了影子的存在」。 ​ - ⏺︎沒有意識到的內在轉變 除了不安全依附者的偽裝之外,人也會被自己的沒有注意到的框架所影響。Holmes與Johnson, K. R. (2009)統合分析相關文獻指出,在面對假設性的擇偶情境時,人們通常依據相似性原則表達偏好或是選擇安全依附者,但是當情境是實際的關係維繫時,人們偏好以互補性原則。

也就是說理智上我們知道要選擇相似的或是足夠好足夠安全的對象,但是往往我們會選擇互補的對象。而互補的對象往往也帶來自己的痛苦。例如:焦慮依附者愛上逃避依附者,或是逃避依附者被焦慮依附者所吸引。

Holmes與Johnson(2009)提出人會在不同的戀愛階段有不同的框架,在約會時期會採取「他人模式」,而在關係進入維持階段則採取「自我模式」。「他人模式」指的是重視潛在的戀愛對象是否可以接觸、對方是否會回應、關係是否可能建立起來,焦點在對方身上。而「自我模式」則重視自己是否可愛、是否被接受,焦點在自己身上。

在「自我模式」中,個人本身是安全依附,不會出現問題。但是當自己本身是不安全依附,在關係維持階段,伴侶的不安全依附的表現正好呼應我們自陳不安全依附的自我概念。「在這情境下,焦慮型個體可能會與逃避型伴侶維持關係,因為對方的疏離恰好印證了他們對自我的負面期待(如不值得被愛)以及他人冷漠的信念。同樣地,逃避型個體也可能與焦慮型伴侶維持關係,因為對方不斷追求親密,反而印證了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同時也強化了對他人「依賴、黏人」的既有看法。」(引自Holmes & Johnson, 2009)

  • ⏺︎重新認識自己的弱點 王奉鋼醫師撰寫《渣男:病態人格》一書,描述了不同人格疾患的情人的樣態,包括邊緣性人格、自戀型人格、依賴型人格、戲劇型人格、反社會型人格、偏執型人格以及強迫型人格的情人。他在前言部分提到他書寫的內容和角度,幫助讀者解析自身的弱點。他提出了一個非常簡要的例子:「追求真愛的人,很容易被邊緣人格所蒙騙;追求偶像的,容易被自戀人格的自信光環所迷惑;追求刺激、好玩的,很容易沉浸在戲劇人格所創造出來的趣味氛圍裡;而追求霸道總裁式依賴感的,則很容易變成反社會人格的下手對象。」(引自楊奉鋼,2020)。

不是要把上述的例子當作嚴格的教條,更重要的是,你足夠認識你自己嗎?你有迷戀、追求的部分嗎?你想過你所迷戀、癡迷的部分可能成為你的弱點,反而容易讓人重複遭同樣的問題?思考這種可能性。

與其期望透過找到一個可以療癒自己的伴侶,不如成為一個有能力療癒自己的人。因為在別人身上尋找療癒,很容易將改變的關鍵放在他人身上,而很難真的跳脫這個循環。

⏺︎參考資料

  • ▶︎Brumbaugh, C. C., & Fraley, R. C. (2010). Adult attachment and dating strategies: How do insecure people attract mate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7(4), 599-614.
  • ▶︎Holmes, B. M., & Johnson, K. R. (2009). Adult attachment and romantic partner preference: A review.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6(6-7), 833-852.

524432989 743706798385061 6590450692326076451 n

歡迎您與我們的心理師們一同擁抱心理、擁抱自己,擁有更棒的生命品質!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mental hug logo

擁抱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10033號

擁抱心理博愛館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80160號

擁抱心藝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10079號

桃園 擁抱心身醫學診所

立案號碼 3532018824

擁抱甯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010190號

擁抱心理諮商所

02-8792-0568​

thisismentalhugs@gmail.com

114 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四段32號4樓

擁抱心理博愛館心理諮商所

02-2371-5808

mentalhugboai@gmail.com

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76號10樓之2

擁抱心藝心理諮商所

02-8791-0019

thisismentalhugs@gmail.com

114 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466號2樓

桃園 擁抱心身醫學診所

03-3310119

mentalhugs.taoyuan@gmail.com

桃園市桃園區復興路123號8樓

擁抱甯心理諮商所

02-7748-0995

huggingyourself@gmail.com

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15號5樓之10

全預約制,請透過LINE@或臉書粉專私訊

Copyright © 2025 Mental Hug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