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可以做什麼?受社交焦慮折磨三十年的人

催眠可以做什麼?受社交焦慮折磨三十年的人
楊漢章

楊漢章

2025-05-08發佈

催眠

# 催眠

# 心理治療

# 心理諮商

在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連結裡,藏著我們最多的渴望與不安。人際關係問題,始終是尋求心理諮商者最常見的主訴之一。這條關係的光譜寬廣如宇宙,從學校同儕到伴侶、從姻親到親子、從職場的合作到上下階層的交錯。有人盼望關係的更進一步,有人急於降低衝突的火花,而有另一群人,則對「與人來往」本身就感到深深的苦惱。

催眠可以做什麼?受社交焦慮折磨三十年的人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在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連結裡,藏著我們最多的渴望與不安。人際關係問題,始終是尋求心理諮商者最常見的主訴之一。這條關係的光譜寬廣如宇宙,從學校同儕到伴侶、從姻親到親子、從職場的合作到上下階層的交錯。有人盼望關係的更進一步,有人急於降低衝突的火花,而有另一群人,則對「與人來往」本身就感到深深的苦惱。

對他們而言,社交如臨深淵。光是想像與人互動的場景,腦海便浮現無數出糗或失控的畫面。那焦慮如浪頭一波波襲來,將他們推向退縮與自我懷疑的深海。

催眠,正是處理這類焦慮情境的有力工具之一。尤其對社交焦慮而言,它的效果更是被逐漸累積的研究與實務證據所支持。Rogers(2008)的一則個案報告,便是引人入勝的例證。

Richard的故事

Richard長年深陷於社交焦慮的泥沼。面對他人時,他彷彿整個人都被壓縮了,眼神閃躲、語言結巴、舉止不安,整個人像是被鎖進一個看不見的牢籠。

為了擺脫這困境,他嘗試過各種方法:諮商、精神科治療、藥物介入、課程與工作坊,他甚至依賴酒精來掩蓋即將登場的社交焦慮。有一次,他獲得了一個免費曝光事業的採訪機會,但因為是臨時的,他無法承受那突如其來的壓力,只能選擇逃離現場。

後來,他開始與一位新女友交往,他不再滿足於以酒精應對社交焦慮。他開始尋求真正的改變。

催眠如何協助

Richard共接受了四次的會談,在原定第五次的會談前,Richard主動取消預約,表示社交焦慮的狀況以大幅度改善,已經有三週都沒有症狀了,因而取消後續預約。治療的歷程如下:

1️⃣ 引導放鬆與建立心理場景:

治療師以漸進式肌肉放鬆為主要引導方法,結合呼吸訓練引導,進行催眠引導。之後,引導當事人前往最喜愛的場景,強化五感資訊。並錄製錄音,建議當事人在家練習放鬆。

2️⃣ 深化放鬆的經驗、建構自我力量:

教導當事人深化的技巧「每次吐氣就更深入沙發」。並邀請當事人聚焦過往或現在的成功經驗。

3️⃣ 定錨正面經驗:

邀請當事人進行年齡回溯,回到過去成功、快樂、受歡迎、有成就感與無所畏懼的經驗,並連結到未來的自己身上。並且將正面感受錨定在案主選擇的身體部位(代表沒有問題)。

4️⃣ 回溯探索原因:

因應當事人對於發展出社交焦慮原因的好奇,進行年齡回溯。在找到來源時,引導當事人將引發社交焦慮的批評來源錄音起來,併暗示之後可以銷毀錄音。

在第二次會談後,Richard就開始展現變化。他提到治療後兩天症狀完全未出現,還能自在地與新朋友見面,不再需要藉酒壯膽。到了第三次,他的變化更加穩固:沒有症狀的時間變長了、在人群中能更安穩地存在、酒精從生活中退出,連睡眠也變得安穩。而第四次的會談,更像是見證一種解脫:他說社交焦慮不再打擾他。

一次次練習,累積出改變基礎

Rogers(2008)的個案報告,乍看之下彷彿展現催眠的神奇魔力。僅僅四次晤談,便能改變多年困擾。但我們不可忽略的是:催眠的「療癒」是當事人持續練習與投入的結晶。

就如Rogers在報告中所強調:案主需在會談之外反覆聆聽錄音、自我催眠、進行每日練習。這種療效的累積,就像一次次滴水穿石,才最終讓案主內建了調節焦慮與放鬆自我的能力。

治療不是一次清創,是一次次賦能

催眠從不承諾一次解決所有問題。在Rogers(2008)原本的治療思路中,與Richard的治療尚有「次級收穫」(secondary gain)部分待處理。但當事人認為社交焦慮已不再困擾他而選擇終止治療,表示目前的改善已足夠。

這也引發了一個深刻的反思: 當一位案主中止治療時,作為治療師,我們是該理解為「逃避了問題的核心」?還是「已獲得足夠資源,準備迎向新生」?以及作為求助者而言,你希望你的治療師是帶著哪一種角度看待你?

這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對每位可能踏上諮商旅程的讀者來說,有一點值得留心:儘量避免同時接受多位治療師的介入。

不同治療師背後的理論觀點與人性觀差異使然,同時接受多位治療師的協助,有時不僅無法協助你前進,還可能加深你的混淆與自我懷疑。選擇一位你信任的治療師,並且在一致的觀點中深耕,才有機會讓療癒向下扎根,長出屬於你的復原力量。

參考資料 ▶︎Rogers, J. (2008). Hypnosis in the treatment of social phobia. Australian Journal of Clinical & Experimental Hypnosis, 36(1), 64-8.

111

歡迎您與我們的心理師們一同擁抱心理、擁抱自己,擁有更棒的生命品質!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mental hug logo

擁抱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10033號

擁抱心理博愛館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80160號

擁抱心藝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10079號

桃園 擁抱心身醫學診所

立案號碼 3532018824

擁抱甯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010190號

擁抱心理諮商所

02-8792-0568​

thisismentalhugs@gmail.com

114 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四段32號4樓

擁抱心理博愛館心理諮商所

02-2371-5808

mentalhugboai@gmail.com

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76號10樓之2

擁抱心藝心理諮商所

02-8791-0019

thisismentalhugs@gmail.com

114 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466號2樓

桃園 擁抱心身醫學診所

03-3310119

mentalhugs.taoyuan@gmail.com

桃園市桃園區復興路123號8樓

擁抱甯心理諮商所

02-7748-0995

huggingyourself@gmail.com

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15號5樓之10

全預約制,請透過LINE@或臉書粉專私訊

Copyright © 2025 Mental Hug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