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可以做什麼?一位與疼痛和低自尊同行的男人


楊漢章
2025-04-29發佈
# 催眠
# 心理諮詢
# 心理諮商
催眠,到底是什麼? 不全是電影裡催人入夢的晃動懷錶,也不全是舞台催眠師打響手指的戲法。它其實是一場溫柔的對話。
快速跳轉目錄
催眠可以做什麼?一位與疼痛和低自尊同行的男人
催眠,到底是什麼?
不全是電影裡催人入夢的晃動懷錶,也不全是舞台催眠師打響手指的戲法。它其實是一場溫柔的對話。
許多人對催眠充滿好奇,卻又感到神秘。究竟它怎麼進行?真的有效嗎?因為心理諮商有嚴格的保密與倫理規範,無法直接公開諮商的細節。但,透過經過改編或取得出版同意的研究報告與書籍,我們得以窺見那扇窗,看看催眠如何在心理諮商中發揮力量。
首先要分享的是來自Suey(2010)的一篇個案研究。她在這篇報告中,描述了自己如何陪伴一位面對慢性疼痛與低自尊雙重挑戰的個案(Louis),踏上一段療癒與轉化的旅程。
認識Louis的故事
Louis是一位41歲的男性,自行尋求心理協助。他說,他想提升自尊,也想學會怎麼與持續的疼痛和職場壓力共處。
他在五年前被診斷為纖維肌痛症,之後又因職場意外陸續受傷,包括椎間盤撕裂、雙肩滑囊炎和左肩囊炎,這些身體傷害堆疊成日常的痛苦。他的疼痛指數常年維持在8分,有時甚至會「爆表」,痛到讓他無法入眠、難以起床。
Louis並不是沒努力過,他與疼痛專科醫師合作,學過疼痛管理的技巧。疼痛問題依舊困擾他,甚至於既有的人際、自尊問題交織成更複雜的問題。
原來,在這疼痛的背後,藏著更久遠的傷痕。童年的Louis,曾被同儕欺負,被老師打壓,這些經驗在他心裡留下「我不夠好」的烙印。長大後,他常常在社交中退縮、拒絕邀約,覺得「別人不會真的想見我吧」。而疼痛,有時也成為他逃避社交的「正當藉口」。
Suey注意到這一點,並展開了兩階段的治療:第一階段的治療,共六次。主要以認知行 為治療處理其負面的核心信念。第二階段採引入催眠的方法,共進行四次。
第二階段:讓催眠來幫忙
在第二階段的四次治療,Suey引入了催眠的元素,彷彿打開了Louis心裡另一道門。她錄製了每一次的催眠引導,讓Louis回家也能反覆聆聽、練習,將改變深植進日常。
催眠中,他經歷了這些片段:
⏺︎ 放鬆的旅程:以數數字引導進入催眠並深化催眠,從1數到20引導當事人放鬆,再從21數到50引導當事人更深入到催眠當中。催眠中引導想像走進熱帶雨林,暗示當事人注意到不同感官經驗。
⏺︎ 自尊的再建構:配合當事人的職業(教師),催眠中引導想像寫滿負面標籤的黑板,引導擦掉負面字詞,寫上預先選好的正面標籤,改變對自己的看法。
⏺︎ 疼痛的轉化:引導想像疼痛時的身體樣貌比喻,逐漸轉變為恢復健康身體的樣貌比喻,例如從黑泥轉變成清涼的水沖刷泥巴的意象。或是引導找到一扇通往「專屬療癒空間」的門,暗示人在那裡沒有疼痛和壓力。
催眠的美學,不只在理論
Suey這份個案報告讓我們看到:催眠,不是單一的技術,而是能靈活彈性地與其他治療策略共舞的工具。當內心準備好接納改變,催眠就像是一艘船,載著我們從混亂走向寧靜,從痛苦走向重生。
但讀再多文字、理解再多方法,都不如一次親自經驗來得真切。體驗就像學鋼琴:你可以知道琴鍵的排列,懂樂譜的記號,卻只有當你按下第一個音符、聽見旋律響起,音樂才真正活了起來。催眠也是如此。
願你帶著好奇與開放,繼續閱讀後續更多關於催眠的個案研究報告。或許能幫助到驅除對催眠的迷思,重新認識這個好的工具。
參考資料 ▶︎Suey, C. (2010). Treating physical pain and low self-esteem with hypnosis: A case study. Australian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nosis (Online), 38(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