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可以做什麼?十歲拒學的男孩重返校園


楊漢章
2025-05-07發佈
# 催眠
# 心理治療
# 心理諮商
在現代社會,父母與教育者對於「拒學」的議題充滿關切。而Solberg(1988)的一篇研究,講述了一位十歲男童在催眠治療的協助下,重返校園的故事。儘管當代對拒學的理解,更多傾向於從系統觀點或家庭動力來切入,Solberg 這篇早期的研究卻提供了一個珍貴的視角:若我們僅聚焦於孩子本身,催眠,能做些什麼?
快速跳轉目錄
催眠可以做什麼?十歲拒學的男孩重返校園
在現代社會,父母與教育者對於「拒學」的議題充滿關切。而Solberg(1988)的一篇研究,講述了一位十歲男童在催眠治療的協助下,重返校園的故事。儘管當代對拒學的理解,更多傾向於從系統觀點或家庭動力來切入,Solberg 這篇早期的研究卻提供了一個珍貴的視角:若我們僅聚焦於孩子本身,催眠,能做些什麼?
他的故事
這位年僅十歲的男孩,外表吸引、學業表現中上,來自一個中上階層的家庭。父親為企業高階主管,母親則為家庭主婦。母親形容他是一個對新環境較為敏感、膽怯的孩子。他有一位年長兩歲的哥哥,哥哥在學業與體育方面都表現出色,全家人對於運動與競爭充滿熱情。
大約在六個月前,這名男孩開始出現身體不適的抱怨──頭痛、胃痛、睡不好。然而,所有身體檢查皆未能發現任何生理異常。在最近的三週中,他已經完全不肯上學,因此被轉介至心理諮商。他會在預定起床時間的兩到三小時前醒來,並主動找媽媽說話。當問及不願上學的原因時,他提出種種抱怨:身體不舒服、在學校沒有朋友、教室環境不佳、數學和閱讀理解困難等。
催眠如何協助
透過每週一次、每次六十分鐘的晤談,治療師在媽媽陪伴下與孩子進行了四次治療。每次治療的流程一致,分為三個階段:前20分鐘:討論壓力來源、因應方式與問題嚴重程度。最後20分鐘則進行催眠引導。在催眠的部分,運用了以下技術:
-
著重身體放鬆的引導。
-
建立想像中的「治療室」:引導孩子想像自己正前往一間神秘的治療辦公室,邀請他具體描述空間。辦公室中有兩個特殊工具:一台能發出療癒光線的儀器,以及一台能進行對話的電腦。
-
運用療癒工具改善身體不適:引導孩子坐上想像辦公室裡的椅子,感受光線照射,逐漸減輕不適。同時透過暗示,讓孩子在注意到呼吸與心跳時,聯想到這份舒適。
-
透過對話電腦建構新行為模式:引導孩子觀察螢幕上「自己的分身」,逐步呈現成功上學、適應校園的畫面,接著進入角色,彷彿自己正真實地展現這些行為。
-
建立內在正向資源:喚起孩子過往充滿信心、掌控力與能力感的經驗,強化這些內在資源,並延伸至學校情境,如與同學互動、克服學業困難。
-
重複經驗的植入:提供催眠引導錄音,要求孩子每天睡前聆聽,強化催眠效果。
在四次治療後,孩子已能穩定返校,並持續維持兩個月。新學期開始後亦能順利上學,拒學問題未再出現。
Solberg(1988)的這項個案研究展示了一段既神奇又扎實的歷程。他靈活運用了孩子的想像力,透過想像的遊戲讓孩子治癒身體的不適,並在內在世界中反覆演練成功的經驗。催眠不僅在當下降低焦慮與恐懼,更透過錄音的重複聆聽,讓這些正向經驗深植潛意識,轉化為真實行動的能量。
新時代的催眠協助
Solberg 的研究代表著過去將拒學視為「個體困擾」的思維模式;而當代觀點更注重於生態系統的複雜性,包括婚姻關係、親子互動與學校環境的影響。因此,更建議以家族治療的方式介入處理拒學問題。
Aviv(2006)的研究則提供了另一種展現了更靈活、即時且科技輔助的催眠介入方式:
-
提供求救時段:治療師與孩子共用焦慮量表(1至10分),當分數達5分時,孩子可主動撥打電話。
-
每日早上7:00至9:00為聯繫時段,治療師會在40分鐘內回電。
-
及時協助:若當日需返校,治療師會透過電話提供約五分鐘的催眠引導。必要時可在通勤途中持續進行催眠引導。
-
系統連結:家長與學校輔導員的合作也納入治療計畫。
-
技巧學習:包括催眠、自我放鬆、呼吸訓練、引導式意象與自信想像練習。
研究結果顯示,這12位青少年在治療前平均缺課65週,介入後平均下降至26週。一年後的追蹤中,有8人全勤,3人部分改善,僅1人復發。此外,每人平均僅撥打5通電話,且當孩子學會調節焦慮的技巧後,大多不再需要主動求助,這意味著催眠輔助不是製造依賴,而是賦予自我調節的能力。
然而,Aviv 的模式雖然帶來了治療拒學的新曙光,但是我們也必須留意台灣現行心理師法規的規定,如何調整治療的彈性考驗著治療師本身的信念與資源。
催眠不只是當下的魔法,而是反覆創造未來的儀式
催眠,從來都不只是讓人「放鬆」這麼簡單。它是一場與潛意識的對話,也是一場對未來的召喚。無論是Solberg的經典個案,還是Aviv的創新模式,都提醒我們:當我們願意相信孩子的想像力,那裡,就有改變的力量。
參考資料 ▶︎Aviv, A. (2006). Tele-hypnosis in the treatment of adolescent school refusal.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 49(1), 31-40. ▶︎Solberg, C. (1988). A case study of the use of hypnosis for school refusal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