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男性』性侵受害者
編輯部$
2024-07-09發佈
# 心理諮詢
# 心理諮商
# 創傷議題
比較兩性在性侵害特性上,發現男性遭受性侵害的發生率常常被低估,比起女性受害者,男性受害者也較不願意揭露自己受害的事實。 研究發現,有四分之三的女性受害人會揭露自己遭到性侵 ,但男性只有二分之一的受害人願意揭露。
快速跳轉目錄
看見『男性』性侵受害者
比較兩性在性侵害特性上,發現男性遭受性侵害的發生率常常被低估,比起女性受害者,男性受害者也較不願意揭露自己受害的事實。
研究發現,有四分之三的女性受害人會揭露自己遭到性侵,但男性只有二分之一的受害人願意揭露。 加害者可能操弄弱勢身分,挪用「男強女弱、女性不會加害」的偏見,撐出權力空間,達到威脅受害者的效果。
因此,對性侵受害者而言,「性別」可能是創傷中的重要環節,是經驗裡難以訴說的痛苦關鍵。 由於社會文化的性別刻板印象,男性被期待要強壯、能夠自我保護,男性一旦遭遇到性侵害, 很可能會被認為不像男生,甚至有的人會認為只有男同志才會遭受到性侵害,被貼上同志標籤,以及有恐同反應,未來也易出現性向認同的問題。
男性的陽剛特質一直被強調與強化,當男性遭遇此不幸經驗時,往往拒絕求助,一方面是因為揭露性侵害經驗的顧慮,另外則可能是來自社會對於男性角色的期待與迷思。
社會文化的性別刻板印象對男性被性侵害的四種迷思:
- 『生理迷思』: 在性侵害過程中,生理與心理反應 不對等的情況。
- 盲點:出現生理反應代表很想要?
- 事實:無論男女有生理反應都和心理意願無關
- 『強者迷思』:社會通常對於男性有「強壯」的刻板印象,認為男性不會遭受到性侵害。
- 盲點:男性都很強壯所以不會被性侵
- 事實:強壯並非所有男性的共通特質,且性侵手法有很多種
- 『性傾向迷思』:在性侵害案例中,有男男性侵的受害者,常會被質疑是同志,但性傾向不是性侵的原因也不是被性侵後的結果。
- 盲點:被男生性侵才成為同志
- 事實:性傾向與性侵無關
- 『吸血鬼迷思』:有些受害者,在遭受性侵後,會認為自己是潛在的加害者,因而失去建立關係的自信。
- 盲點:受害者會轉為加害者
- 事實:並非所有受害者都會如此,邏輯上無法反推
性侵害是一種極為隱私性的傷害,不論性別,真的要揭露出來或是採取什麼行動,都是非常困難的。 因此,要去了解性侵害的發生率與盛行率的實際情形,有其實際的困難。
男性受害者往往面臨陷於孤立與沈默的窘境。如同女性被害者,他人對於性侵害的反應與態度, 往往影響復原歷程的快慢。當他人知道之後,若是以污名化、指責、嘲笑、忽略等負面方式回應, 其可能帶來的二度傷害,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可能更甚於性侵害經驗本身的傷害。
當受害者站出來講述他的傷痛,我們應該進而探尋出適當的協助方法,幫助經歷過這些事的女性和男性們,勇敢說出口,早日讓傷口癒合。
- 文章資料:臺灣男性協會、男性遭受性侵害之問題初探-陳慧女‧盧鴻 文、女人迷、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