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到底要多久,跟著研究結果這麼說
楊漢章
2024-01-31更新
2023-12-15發佈
# 台北心理諮商
# 心理治療
# 心理諮商
諮商訓練教導要去討論案主對接受諮商長度的預期,但多少案主可以講清楚自己對長度的期待?案主講出的預期長度,跟實際出席次數有多少關聯?
快速跳轉目錄
治療到底要多久,跟著研究結果這麼說
諮商訓練教導要去討論案主對接受諮商長度的預期,但多少案主可以講清楚自己對長度的期待?案主講出的預期長度,跟實際出席次數有多少關聯?
有一篇研究探索這件事,如果提供具體的接受治療時間常模給案主,是否可以影響他們的中斷治療的狀況呢(Swift & Callahan, 2011)?
研究者的立場是: 案主帶著預期較短的期間前來治療,不是因為他們相信他們跟常模不同,因此他們可以比一般人更快復原。會這樣是因為他們沒有覺察到治療長度的常模。支持這個想法的例子是在研究中沒有接收到諮商長度教育的案主中,1/3案主無法提供他們對治療長度的期望。
文獻中列舉了兩項有趣的研究,研究者之一就是大名鼎鼎提出心理治療有30%共同因素的Michael J. Lambert:
1. 10000名案主裡面,20%的案主在5次諮商復原(recoverd)、35%的案主在10次復原、50%的案主在20次復原、70%案主在45次諮商復原。
2. 有50%當事人在13-18次諮商獲出現臨床上顯著的改變。
Swift和Callahan(2011)的研究設計只是製作制式的說明讓案主可以看到,並不會進一步與案主討論這項說明,並且蒐集他們對諮商長度的期待。在諮商結束後,由治療師將案主分類為"完成治療"或是"中斷治療",並且統計整體的諮商次數。(說明: 治療師由博士班實習生提供,治療取向以認知行為治療或是其他有實徵基礎的治療)。
文字說明如下: 「大量探討心理治療結果的研究指出,一般來說,有50%案主在經過13-18次心理諮商從問題中復元。有些案主可能會在更短的時間裡從問題中復原,同時有些人會花更多時間,這跟許多因素有關。然而,平均大約有50%的案主會在13-18次的心理諮商中從問題中復原。」
其研究結果:
1. 對預期諮商長度部分: 控制組平均預期進行6.43次,實驗組15.16次,兩者差異進行考驗,達統計上顯著。
2. 對於實際進行諮商長度: 控制組平均進行5.9次,實驗組19.59次,兩者差異進行考驗,達統計上顯著。
3. 對於實驗組和控制組的治療師將案主分類"完成治療"或"中斷治療"部分: 跟沒有接受資料的案主相比,有接受治療長度衛教的案主有3.5倍會被分類為"完成治療"。這個結果也有進行統計考驗,有達顯著。
如果你遇到案主詢問諮商次數的問題,而不知道怎麼回應,可以參考這份研究的說法。如果你的諮商取向次數的常模是以年起跳,這份研究結果可能就不適合你參考。
Swift, J. K., & Callahan, J. L. (2011). Decreasing treatment dropout by addressing expectations for treatment length. Psychotherapy Research, 21(2), 19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