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教育與教養外部化風險

有毒教育與教養外部化風險
張誌閔

張誌閔

2024-02-26發佈

心理諮商

# 親子教養

# 心理諮商

# 心理諮詢

近期美式補習班高時長學習模式成為大眾關注焦點,各方提出不同角度探討可能帶來影響。本文想透過心理助人工作經驗,分享「有毒教育」教養,可能導致孩子身心不良發展及後果

有毒教育與教養外部化風險

近期美式補習班高時長學習模式成為大眾關注焦點,各方提出不同角度探討可能帶來影響。本文想透過心理助人工作經驗,分享「有毒教育」教養,可能導致孩子身心不良發展及後果

撰文心理師長期服務社會安全網路,身心受到不當對待的兒童親少年。在服務過程中,關注到受通報及不當對待的孩子,多曾在家庭教養及照顧中,遭遇照顧者使用「有毒教育」對待。

近年有賴家暴防治,暴力、打罵不當體罰教育,現已大為改善。但除了生理傷害,心理上的傷害,更是不容易被覺察且忽略的。綜合身心不當教養,即為字面上可理解的「有毒教育」。

「有毒教育」,亦稱「黑色教育」。其源於德國教育家及作家Katharina Rutschky在 1977 年作品《Schwarze Pädagogik》提出。心理學家愛麗絲· 米勒(Alice Miller)用這個概念來描述她認為會損害孩子情感發展的育兒方法。這種負向教育方式,埋下孩童發展過程中功能障礙及精神疾患的可能風險

其概念主張使用「有毒教育」的照顧者,認為幼兒的不良行為代表感染了“邪惡的種子”,為了將憂患消滅於未發之始,試圖移除邪惡時,需透過情緒操縱或暴力來消滅之。

「有毒教育學」使用儀式(例如,內化死亡威脅)、施加疼痛(包括心理上的)、對孩子的極權監督(身體控制、行為、服從、禁止說謊等)、觸摸禁忌、基本需求的否定、對秩序的服從渴望。

高時長高規範的學習模式,忽略孩童身心發展,不啻於一種有害性的「毒性教育」。關於「有毒教育」可參閱《這樣的教養,有毒:精神科醫師詳解,終結父母也沒注意到的NG教養》一書。

沒有任何一名專家學者,可以保證甚麼方式可以教導出「完美且成功」的孩子。但撰文心理師所遇過受傷的孩子們,他們 面對照顧者使用有害性教養產生負向感受,會牢牢刻印在孩子內心中,並對其成長過程的人際、心理、自我價值造成深遠的戕害

前述希望讓家長了解對待孩子的態度、作法對孩子的重要性。連結回本篇的起始,那該怎麼安排孩子好的學習方式?我已經提供孩子最好的資源、最多的費用,難道錯了嗎?

心理師想提醒,進行教養安排規劃時,須避免將家庭教育外部化

現今學齡兒童多維雙薪家庭父母,透過托育、育幼的方式,減輕照顧負擔及時間管理,是必然且需要的措施。但在繁忙且沉重的生活壓力中,照顧者是否能調適自身壓力情緒,提供好的情緒及照顧陪伴對帶孩子?抑或想解決照顧上的問題與任務,將照顧責任及功能交付外部單位?最常聽見的就是「我管不動你,給學校/社會去教」,父母親亦常因工作與自身匱乏,將孩子的教育由私校、補習班取代。

現今面對高壓環境教養的家長,往往忽略 身教言傳的重要性,而是透過外部介入希望替孩子安排甚麼。心理學談早年經驗,0-6歲對孩子造成影響至關深遠,家庭教育與照顧者間的親子互動,乃至照顧者雙親的伴侶關係與表達方式,都會影響孩子一生

曾經在一次親職教養講座後,一名家長耐心等候所有講談後提問的聽眾問完,開口痛哭問說他在孩子成長階段對孩子造成傷害,孩子長歪走偏很恨他該怎麼辦。當下除了回應時猶未晚,每個父母都是第一次當家長。但心中不免心生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感慨。

面對孩子時,進行學習、教育、規範等安排時,除思考如何打造孩子良性發展外,同樣需要將孩子的感受納入重要條件。這些安排與回應,是否會造成傷害。將孩子視為獨立個體,尊重、接納、理解孩子的感受,是最基礎也最重要的原則。

筆者成長於家庭創傷的家庭,服務對象也多以家庭系統角度介入,探討家庭關係與家庭經驗。深刻感受童年創傷發生後只能修復彌補,不可能讓事件回到未發生前。但,傷害已經造成。

對現今艱辛的生養環境對家長們實屬不易,家長們在照顧與生活夾殺間左右為難。家長們只要謹記,不要成為自己小時候討厭的大人。能意識到這點,對孩子已經是最珍貴的禮物。

一起做個足夠好的照顧者,共勉之。

222

歡迎您與我們的心理師們一同擁抱心理、擁抱自己,擁有更棒的生命品質!

熱門文章

正視你的內在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