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愛情的永恆少年/少女—感情關係成癮(成人篇)
江琪彬
2022-09-27發佈
# 心理諮商
# 心理治療
成年後,追逐戀愛關係是「永恆少年/少女」的其中一個特徵,形容有一類少年大膽、勇於嘗試,同時也很容易放棄的熱血少年形象。但這樣的少年進入成年後,出現難以適應社會—比如很難穩定的工作、在一段穩定的關係中安定下來等問題。透過小故事,我們認識這樣的現象,以及現象的解方﹕一、會談室中的心靈整合工作。二、面對自己的父母親情結(個人成長史的影響) 三、接受限制,努力工作。另一方面,「永恆少年」追求新經驗、充滿創意的特質也有正面性,避免讓生活變得僵化與呆板。我們學習接觸藝術、創作、欣賞文學和戲劇電影,承載感受、接受啟發也是自我健康強 韌的象徵。伴侶關係在分享交流中得到共鳴和了解,平凡的關係,也有了屬於自己的不平凡的意義
快速跳轉目錄
那些永恆少年與少女
少樑婚後投資致富,當上爸爸,因為外遇,太太和他離婚。後來,朋友發現他每隔三五年就更換個性風貎不同的女伴,彷彿新鮮的對象可以為平凡忙碌的生活增添韻味;同時也有機會看到他在電話裡和對方拌嘴,或掩掩藏藏的神色。朋友問:「應付不同的女人不累嗎﹖」「我需要自由,留在婚姻裡我就要枯竭了!」少樑說得乾脆又灑脫。幾年後,成年的女兒來找他,說為了自我追尋,要聊聊父女關係帶來的影響。少樑開始經歷到從沒想過的內心震盪。
樂媚的少女時期有種脫俗細緻,善感的特質裡帶點脆弱,身旁不乏追求者。奇怪的是,她總遇不到那個「對」的人。這讓她很苦惱,後來她總算在關係中穩定下來。接近中年的時候,她轉換工作跑道,好像人生才開始出現奮鬥的動能。然而安定的伴侶關係對她來說,變得庸俗,她常被充滿理念和熱忱的對象所吸引,她深 深覺得,需要「勇敢追愛」一次。她的伴侶關係風雨飄搖中…。
永恆少年/少女的特徵
曾經,「彼得潘—小飛俠症候群」和「公主病」是流行一時的名詞,形容不願意長大的大男孩和女孩。更早時,心理學家榮格和馮•法蘭茲提出「永恆少年」與「永恆少女」的概念。形容有一類少年大膽、勇於嘗試,同時也很容易放棄的熱血少年形象。但這樣的少年進入成年後,出現難以適應社會—比如很難穩定的工作、在一段穩定的關係中安定下來等問題。
永恆少女則像天真可愛的公主,依賴脆弱,難以對自己人生負責;又或像故事中的樂媚,隨著生命任務的要求有了成長,進入內在「女英雄之旅」,到某個時刻,像是晚發的「永恆少年」,她也感到滿腔熱血的呼喚,需要飛翔追求理想的價值和新對象,無法再忍受被她評為「一成不變」的兩人關係。
現象的解方
一、會談室中的心靈整合工作
少樑後來因為內在的焦慮感尋求心理諮商,可以說,這是他的心靈對他發出的要求,他需要來探究內在的衝突矛盾、迴避責任的行為。他會經歷一段「向內」的旅程,和自己的態度、行為模式搏鬥,為的是重新認識接納自己的歷史和心靈世界。他將會探索自己真正的感覺,思考隨之而來的後果是什麼?也要詢問,自己的所作所為將如何影響身邊的人?
二、面對自己的父母親情結(個人成長史的影響)
人生的每個階段對人的要求不相同。當那些對十七八歲少年來說是正常的特徵,比如,不受羈絆,無序,追求狂喜,反覆無常…一直持續到他/她往後的人生,也就可能帶來重大的缺失。
少樑小時候,和父母關係緊密,家教嚴格甚至是充滿壓迫感,他必需掩飾真實的感受,不能展現天真脆弱,流淚或喊痛,他逐漸和自己的感受疏離。他挑戰許多既定的規則,婚姻只是其中一項。不過潛意識中,他仍依憑著幾乎從未享有過的,孩子一般的依賴、被保護和新奇經驗。成年後,他似乎在許多女人的身上,尋找帶有母性的女神(mother goddess)一般的母親意象,只是一過了熱戀期,所有的「女神」都是凡間的女人,生活進入日常,一旦講到歸屬感,他就離去。少樑不自覺在潛意識裡,深深攀附著父母親,沒有面對過的創傷衝突和失落,隱藏著自卑和虛弱感。
三、接受限制,努力工作
相對於「永恆少年」的特色,反面的特質是律己,盡責,有條理。「限制」對成長其實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能接受限制,負責任並務實的工作,將訓練自我變得足夠強韌。對樂媚來說,她可以培養訓練自己的內在積極陽性能量,比如,她可以在新領域中,努力達成工作任務的挑戰,在公開場合練習表達自己的意見,擔任職務的負責人、組長等等,去經驗工作成就感和內在權力感。而不是在家裡拿自己的伴侶和外在的人物比較,要他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此外,樂媚也需發展陰性能量,接納伴侶的真實模樣、表達情感,讓彼此在關係中有新的經驗和成長。
羅伯特.強森在「戀愛中的人」說:「就戀愛的本質而言,必然質變成為自我主義。…戀愛激情的對象永遠是我們自己的投射、自己的期望、自己的幻想。 毫無疑問地,這愛,愛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伴侶關係像是心靈修煉場,激情褪去後考驗雙方的許多能力。找到目標,把內在的激情熱忱實踐在現實生活的理想中,是我們內在的功課。另一方面,「永恆少年」追求新經驗、充滿創意的特質也有正面性,避免讓生活變得僵化與呆板。我們學習接觸藝術、創作、欣賞文學和戲劇電影,承載感受、接受啟發也是自我健康強韌的象徵。伴侶關係在分享交流中得到共鳴和了解,平凡的關係,也有了屬於自己的不平凡的意義。
參考書籍 永恆少年:以榮格觀點探討拒絕長大(徐碧貞譯)(民107)。台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0年) 戀愛中的人:榮格觀點的愛情心理學(鄧伯宸譯)(民109)。台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83年) 榮格心理學不插電講堂﹕我的大象生活(李佳怡譯)(民104)。新北市:城邦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