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人,就會有盲點


廖莉彣
2025-04-08發佈
# 心理諮詢
# 心理諮商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會落入「類化(一般化)」的思維陷阱,把自己的經驗、想法套用在所有人事物上,從而產生限制性的信念。
快速跳轉目錄
只要是人,就會有盲點
前陣子和朋友聊到今年度的開課想法,我隨口說道:「開課的單位與老師這麼多,似乎不缺我一個。」
朋友並非心理相關背景,然而卻認真對我說:「是這樣沒錯,但有沒有可能,有些人就是想聽妳說,想聽妳的版本?」
這句話就像是一顆小石子投入水面,悄悄鬆動了我內心某個堅硬的部分。
我們都可能落入類化思維
在 NLP(神經語言程式學) 的前提假設中,有一條是:「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會落入「類化(一般化)」的思維陷阱,把自己的經驗、想法套用在所有人事物上,從而產生限制性的信念。
以我自己為例,我習慣尋找領域內資歷最深、最專業的人學習,因此也不自覺地認為,自己沒有出頭的必要。
當我說:「開課的人這麼多,似乎不缺我一個。」
其實就是落入了「類化」的思維陷阱——錯誤地假設市場已經飽和,因此自己的加入沒有價值。
用NLP提問技巧:突破限制性信念
在 NLP 後設模式語言中,針對這類「類化」的思維,有兩種提問方式能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信念:
一、 挑戰絕對性用語:「所有」、「一定」、「都是」
例如,我的想法是:「大家都找尋領域內最專業的人學習。」
我可以試著問自己:
「所有人」都這樣嗎?
「每個人」選老師的標準,「都是」和我一樣嗎?
二、 轉換視角,尋找例外
當我覺得:「市場競爭這麼激烈,根本不缺我一個。」
其實可以問自己:「有沒有哪些人,會特別需要我的觀點和方式?」
因為當我們過度類化時,便會看不見其他可能性。
盲點往往是我們習慣的思維 方式
透過這次的反思,讓我再次體會到 「盲點」往往來自我們習以為常的思維方式。而 NLP 的後設模式語言,正是一種幫助我們跳脫慣性思考、拓展可能性的工具。
如果你也曾因為「類化思維」而限制自己,也許可以試著使用 NLP 的方式,重新審視自己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