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她的她》:與性暴力創傷同活,看見受害者療癒的可能
曾麗心
2023-11-14發佈
# 創傷議題
# 心理治療
# 心理諮商
《她和她的她》一劇討論許多的性暴力事件下受害者的處境,無論是權勢性侵、關係霸凌、職場性騷擾、性私密影像散佈、家暴等,都是你我身邊每日真實發生的事件,既視感強烈的戲劇總是能勾起大眾的共鳴。透過戲劇觀看,讓社會大眾得以對於受創者有更多了認識與理解。
《她和她的她》:與性暴力創傷同活,看見受害者療癒的可能
- 原文刊登於:聯合報UDN鳴人堂專欄,07 Nov, 2022
(※ 本文有雷,斟酌閱讀。)
《她和她的她》一劇討論許多的性暴力事件下受害者的處境,無論是權勢性侵、關係霸凌、職場性騷擾、性私密影像散佈、家暴等,都是你我身邊每日真實發生的事件,既視感強烈的戲劇總是能勾起大眾的共鳴。透過戲劇觀看,讓社會大眾得以對於受創者有更多了認識與理解。
看見創傷的可能樣貌
人們對於遭受性暴力創傷者的想像,大多扁平與單薄的,但《她和她的她》讓我們了解到,受創者不是時時刻刻都在流淚或是顯得一副軟弱無助的樣貌,他們依舊可以是成績好的學生、可以是職場女強人、可能是女性,也可能是男性。在大多數的時間,受創者或許都能表現有如「一般人」,一樣讀書上學、一樣工作生活,但是 他們可能要花費比其他人更大的力氣去維持這看似「如常平穩」的樣貌。
隱瞞真相與掩飾受苦是他們在受創後的重要課題,「不能讓其他人知道我曾經遭受過的傷害」、「不能讓別人看出我心中的痛苦」,因為不願家人擔心,害怕他人的異樣眼光,讓他們費盡千辛萬苦也得逼自己表現得「正常」,但事實上他們微笑而安靜的背後,可能仍受苦糾結著過往不堪的記憶、壓抑著當下的不安、苦惱於無法展望的未來,以免自己徹底的崩潰瓦解。
受侵害當下的反應可能是僵呆,但絕非默許與認可。劇中林晨曦遭性侵時因為受到巨大的驚嚇以至於沒有大聲呼救、沒有用力掙扎與反抗、也沒有在第一時間告知親人;顏聖華也流淚自問:「對喔!我那時候怎麼不反抗?」,被性侵的她為了這個問題反覆回想、自責、自我厭棄,並深陷憂鬱情緒,難以走出創傷陰霾。
當人們面對巨大的創傷壓力時,會啟動的心理機制有三:「戰鬥、逃跑、或是僵呆」,僵呆的狀態是因為當下已經無法反擊、也無從逃逸,只能等死,像是動物遇到威脅時呈現的本能狀態——為自己打上麻醉劑,身體動彈不得、心靈脫離自身,讓自己對即將發生的可怕與痛苦失去感覺。
生命被卡住與時空被凍結在受創當下,是受創者常見的感受,讓他們難以走出的深層痛苦,他們會認為創傷將會「永遠持續下去」,而自己永遠無法從傷害中復原。《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書中也提到 常見的受創者身心狀態是「無法深切投入周遭的一切,就不可能感覺自己充分活著,於是就更難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也更難專注於手邊的工作。沒有充分活在當下,使得他們牢牢地被關在過去」。
在《她和她的她》劇中,我們也可以看見林晨曦的生命被卡住了,她形容自己:「我的靈魂某些碎片被留在受創現場,我一直困在那裡,我的人生卡住了,哪裡也去不了。」即便時光流逝,成年的她依舊被困在那個被侵害的青春期,始終沒有走出來。她的人際關係疏離、對男友的肢體觸碰感到不舒服、因為擔心男友無法承接自己的解離症狀與憂鬱情緒,而無法敞開心懷接納親密關係,更不敢步入婚姻等。這些表現都可視為受創者為了自我保護、為了繼續活下去而啟動的防衛機制。
不僅一人受傷,不只一個 加害者
劇中,晨曦對自我的理解受到創傷的破壞——從好學生變成壞掉、破掉的人,她的人際關係也受到創傷影響而分崩離析——父親無法接受她被侵害的事實、父母感情變得疏離、弟弟從活潑外向變為陰沉憂鬱、與高中好友決裂、甚至也斷絕與家人的連繫,選擇封閉自我、孤獨面對創傷,這也更讓我們看見,創傷事件所帶來的影響層面深而廣,不僅是受創者一人獨自受傷,身邊的親人也都會連帶受到打擊和共同承受痛苦,就像劇中晨曦的父親長年為了與加害者和解感到悔恨、晨曦的母親自責不該將女兒託付給加害者,晨曦的弟弟為自己沒有及時保護晨曦深感內疚,晨曦好友也懊惱於當年未能保守秘密,因此創傷之痛絕不能只依賴時間來淡化。
創傷事件之後,往往會帶出更多「加害者」,無論是知情但極力否認的父親、知情但選擇隱瞞與扭曲性侵事實的師母、知情但沉默不行動的同學、僵化的校園輔導系統、粗糙的蒐證與檢調流程等,都可能成為第二個、第三個加害者,即便有心保護受創者,但人們對創傷的「無知」語言和行為,就像一把小刀,反覆劃傷著受創者的心,讓復原之路變得更加艱難。
肉眼可見的身體受創會被人們留意與照顧,而且大多可以透過醫藥治療與修復,然而隱形難見的心理創傷,卻容易被忽略,根據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會有數種不同的情緒、認知、行為症狀表現,例如侵入性畫面、惡夢、逃避創傷相關刺激、扭曲的自我看法、與他人疏遠、無法感受正面情緒、容易受驚嚇等,也可能有較高的自傷與自殺風險。
但近年有更多的研究指出 創傷不僅是引發一連串生理心理反應和認知行為的改變,更是對主體人格、關係和存在意義帶來巨大衝擊,難以被現行精神醫學中的診斷系統標準化和病理化,也因此,創傷的療癒不是受創者一個人的課題,也不僅是受創者與加害者兩造間的調停,更需要身邊的重要他人和整體社會系統一起來支持。
從創傷到療癒
看到林晨曦受到這麼大的創傷,我們也不禁提問:「心理創傷會好嗎?」答案是可能,但卻不是劇中顏聖華所說:「說不定等我們長大就會好了」,創傷事件本身有開始與結束,但創傷所帶來的影響,卻可能是終其一生、沒有終點,受創者必須努力與創傷共存,找出讓自己能夠繼續活下去的方法。
劇中林晨曦一開始獨自背負著沉重的創傷包袱,無人可信賴傾訴,她只好透過網誌書寫來記錄心情,透過敘說自身苦難的故事,整理經驗並做出理解和詮釋;從解離世界重返現實後,她重新與母親和高中同學恢復聯繫,把過去斷掉的人際關係重新再連結,更開始接受心理諮商,勇敢走過隱喻創傷的黑暗隧道,與過去和解、與自己和解,或許創傷沒有辦法完全復原,但至少引領自身一點一滴慢慢前進。
作為受創者身旁的重要他人,又該如何接應與陪伴受創者走向復原之路呢?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是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並且被推廣的心理衛生觀念,意在協助人們學會理解創傷、辨認創傷、以創傷知識做出回應、避免再度受創。唯當人們具備了創傷知情的眼光與態度,便會知道創傷可能表現出多元複雜的樣貌,才能理解受創者的處境與心理狀態,方能更多溫柔細膩的傾聽、同理與接應。
在晨曦的現實世界中,父親不肯相信她對老師的控訴,逼迫她與其和解,甚至全盤否認她曾經受到性侵的事實,看似為對晨曦名譽的保護,卻讓晨曦感覺到背叛;然而在她的解離 世界中,父親卻能理解她的受苦與委屈,與她同哭、為她平反,這才是晨曦受創後最深切的渴求——親愛家人的守護與支持。當她終於獲得父親與弟弟的保護與認同,她也才能勇敢站出來,為自己爭取正義。
晨曦也曾卸下心防向前男友江原透漏自己的創傷過往,初期江原尚能憑著愛情,耐心體恤的照顧與陪伴,但隨時間過去,晨曦卻「一直沒有好起來」,江原最後只能逃離,分手看似是他對晨曦感到失望,其實背後隱含著更多對於自身作為陪伴者的挫敗與無能為力。此後,晨曦認為「不管是誰都沒有辦法陪我接住這件事」,寧願將現任男友李皓明推開,也不希望拖累他一起深陷創傷泥淖,但皓明嘗試了解晨曦的過往、支持她對抗現在的權勢、更參與由專業心理師帶領的支持團體,讓自己裝備更多知識,長出更溫柔堅定的力量,如同他名字一般,為晨曦帶來生命中的皓亮通明的光。
喜歡這一齣戲讓我們看見創傷、理解創傷,當我們能夠看見一個人內在所受過的傷,我們會明白他的「問題」,而不會快速化約他就是一個「有問題的人」。
期待有一天,人們變得更溫柔同理,不再粗暴地檢討被害人:「你為什麼不反抗?」、「你怎麼不小心一點?」、「你怎麼不懂得保護自己?」,為身處黑暗的受創者,帶來生命中的些許亮光,讓創傷療癒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