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以為」的落差:從一杯茶和一隻蛛,看人際溝通的微妙藝術


陳惠婷
2025-10-18發佈
# 北北桃心理諮商
# 雙北心理諮商所
# 新北市心理諮商
我們的人際關係中,是否也有很多「溝而不通」的瞬間?
我們的人際關係中,是否也有很多「溝而不通」的瞬間?
昨天,我經歷了兩個看似微小,卻充滿「溝通落差」的有趣片段。這些小事讓我再次深思,在我們的人際關係中,有多少誤會和不如預期的結果,是源於「我以為」和「自以為是」呢?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便利商店。
我拿著保溫瓶,向店員點了兩杯冰紅茶。基於「過往經驗」,我以為店員會像上次一樣,將兩杯茶盡量裝滿我的瓶子,然後「另外」給我足夠的冰塊,畢竟我問了「瓶子可能不夠裝兩杯」,而店員也回覆「冰塊會另外給你」。
結果結帳時只扣了一杯環保杯的費用,等待後拿到手的保溫瓶,裡頭只有一半的茶。店員疑惑地問:「因為裝不下,所以你的意思不是要這樣嗎?」而我的「預期畫面」是兩杯滿滿的茶加冰塊,甚至已經準備好為此多付五元環保杯的錢。 那一刻的失望,並非針對茶本身,而是源於預期與現實的落差。我們都用自己的經驗在想像結果:我套用「其他店員」的服務模式;而「這位店員」則可能用他「裝不下就分裝」的邏輯來理解我的需求。
第二個例子則發生在我跟兒子的對話中。
兒子興奮地分享週末要跟朋友去尋找「捕鳥蛛」。而我當時正沉浸在一部有「半獸人」的動漫中,腦海裡浮現的都是體型較大的動物。於是,我的腦袋自動將「捕鳥蛛」解讀成「捕鳥豬」!然後回了一些啼笑皆非的回覆,直到兒子糾正,我才意識到是自己抓錯了關鍵字。 這兩個例子都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卻是我們日常溝通的縮影。
我們的人際關係中,是否也有很多「溝而不通」的瞬間?
💡 因為「經驗」的投射,而產生誤會? 我們習慣將過去的經驗投射到眼前的對象身上,卻忘了「這」位店員不是「那」位店員;「這個朋友」不是「那個朋友」,他們有不同的邏輯和經驗視角。
💡 因為「自以為是」的判斷,而有了不一樣的結果? 就像店員自以為理解了我的意思,或者我自以為猜到了兒子的意思,我們常常懶得或忘了再多問一句、再多確認一次。
💡 因為「當下」的狀態不同,而抓錯了重點? 我在看動漫、兒子在分享計畫,彼此關注的關鍵字(捕鳥/豬/蛛)不同,語境也就天差地遠。
每一次的溝通,其實都是一場心靈的碰撞與對頻。它提醒我,溝通的責任永遠是雙向的:不只要求對方聽懂,更要確保自己說得夠清楚、問得夠到位。
或許,下次在便利商店,我會更清楚地說:「我要兩杯冰紅茶,盡量裝進這個瓶子,冰塊則另外給我四小包。」而與人互動時,也能多一句:「你的意思是⋯⋯?」來確認彼此的頻道是否一致。
簡單的事,更需要清晰的溝通。共勉之。
#溝通的藝術 #人際關係 #我以為的落差 #換位思考的力量 #捕鳥蛛不是捕鳥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