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混沌少年時> 身為大人,我們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

【劇評】<混沌少年時> 身為大人,我們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
詹惠文

詹惠文

2025-09-16發佈

心理諮商

# 北北桃心理諮商

# 失落議題

# 創傷議題

有多少孩子,想要的就只是不管自己表現得怎麼樣,世上仍舊存在著一個人真心地喜歡他啊!

身為大人,我們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

近期終於把今年第一季上映的美劇「混沌少年時」看完,看到第三集法院指定的心理評估師布莉奧妮(Briony)在拘留機構與傑米進行第三次晤談的過程,尤其是在Briony宣布這是最後一次晤談,他們的晤談關係就此結束時,傑米激動地對她吶喊:「你喜歡我嗎?」掙扎著不想要被警方拉出房門、不想要結束這段晤談關係時,我忍不住哭了出來。

有多少孩子,想要的就只是不管自己表現得怎麼樣,世上仍舊存在著一個人真心地喜歡他啊!

恰巧在我看完這齣劇之後,看到網路文章中驚人的數據資訊,從兒福聯盟進行的「2023臺灣國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數據顯示(參見備註一):二成三(22.9%)的高中生達嚴重憂鬱程度,一成三(12.9%)的國中生達嚴重憂鬱程度,且高中生中「極為嚴重憂鬱」的比例超過一成(12.1%)。更讓人擔憂的是,21.1%的高中生曾認真想過要自殺。

看完以上數據,我其實很震驚!我們的教育體制還有整體的大環境,有加諸那麼多的壓力到孩子身上嗎?我們的政府,有意識到我們的孩子那麼不快樂嗎?嚴重憂鬱或想自殺的比例居然在高中的年齡層中,高達兩成以上,代表每五個高中生中,就有一個是嚴重憂鬱的或者想自殺的。若以一個班級有30-40位學生來計算,不就代表每個班上平均有6-8名學生是嚴重憂鬱或者想過要自殺的嗎?這比例也太高了吧!我們現行的學校輔導系統的專業輔導人員人數充足嗎?現行各校輔導人員與師長提供的服務,足以支持、協助到這些憂鬱或想自殺的孩子嗎?回到家中,這些孩子的父母是知道孩子們內心世界的狀態的嗎?還是,這些孩子回到家時,就只是像「混沌少年時」劇中的傑米一樣,一回到家就關上房門,沒有和門外的父母有太多互動,也不太會向家人分享日常生活、校園生活瑣事,只是打開電腦,透過網路在社群媒體上貼文、留言、聊天,有的時候很晚睡,頂多他的父母就提醒他說:「明天還要上學,早點睡」,然後一天就這樣結束了?

看完這部片,又偶然從網路上得知國內國高中生憂鬱或想自殺的比例,我不禁開始思考:身為大人(包括輔導人員、師長、校園行政人員、父母等),我們是否會關心周遭的孩子們發生了什麼事呢?孩子們所處的學校環境是夠安全的嗎?為什麼有些小孩會不想要上學呢?是單純對學業沒有熱忱,還是他在學校遇到什麼人或什麼挫折了嗎?

如果以我過往到國、高中提供學生輔導還有家長諮詢的經驗為基礎,我會鼓勵所有的大人,盡可能地在孩子放學以後,多關心孩子,每天有機會就問候孩子一句:「今天你在學校過得好嗎?」在孩子課業表現不好,或者其他方面的表現不如大人預期時,大人們也不要露出失望的表情,而是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多表揚、讚美孩子的長處;在管教孩子的同時,也盡可能和孩子建立友善的關係,讓他感受到他如果有困難,是隨時都可以找大人討論、可以和大人有商有量的。

然後,有鑑於這齣劇第三集給我的震撼,我也想提醒各位大人,如果你的孩子有問題行為出現,管教、修正孩子的行為固然重要,但對你的孩子清楚地表達:「不管你做了什麼事情,不管你表現得如何,我都喜歡你(這個人),我是很愛你的!」這件事更重要啊!唯有我們明確地用言行表達我們對孩子的愛/喜歡/欣賞,讓我們的愛流動到孩子心中,以愛來滋養他的心靈,才可能讓孩子成為一個充滿愛的人,讓他也可以用愛來抵禦外在世界或社群施予的壓力,讓他以愛的行為來克服種種挑戰,懂得珍愛他自己,也去愛其他人。

*備註一:文中的資料取自「兒童福利聯盟」於2023年進行的臺灣國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結果。可參考以下兩個網頁連結資料↓

(一)2023 臺灣國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

(二)逾2成高中生曾有輕生念頭 孩子叛逆恐是心理健康警訊

longly kids

不是當事人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看完<混沌少年時>,從我自己身為觀眾或旁觀者的立場出發,我就不禁延伸思考:在一個殺人事件發生之後,不是事件「當事人」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這邊講的「當事人」,我定義的稍微比較廣,不只是加害者、受害者,也涵蓋加害者的家屬與受害者的家屬。如果我們並非身歷其境,也並非加害者或受害者的家屬,就只是殺人案發生後的觀眾或路過的路人甲乙丙,可能很難體會以上當事人的心境。

可能由於小時候我各種類型的偵探小說看太多,也可能因為過去在大學時期經歷觀護人實習的洗禮,我對於犯罪心理學相關的主題有點興趣。加上我過往也曾經在自費接案過程中接觸過家暴或親密關係暴力的加害人(相對人),對於犯罪者(加害人)與被害人是否可以採行「修復式正義」,或者對於「是否要對犯罪者處以死刑,以緩解被害人與被害人家屬的痛苦」等議題也會好奇。可能奠基於上述的成長歷程、專業訓練與實務工作的背景,我才會想要整理一下我對於「不是當事人、身為一般民眾或路人甲乙丙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這個議題的想法與態度吧。

以下分三段,爬梳一下自己的思路,說明並非當事人的我、身為路人甲乙丙,可能會對加害者的家屬、受害者的家屬怎麼看待或對待,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觀點。先說一下這篇文章僅只是個人淺見,若有些想法跟您不同,也請多包涵,我想彼此間不同的觀點無關對錯也並無孰優孰劣,就請您海涵,當作看到另一種不同的觀點,知道「原來還有人這樣想啊!」即可。

(一)針對加害者的家屬: 透過<混沌少年時>這齣劇,有感覺到身為加害者的家屬真的會遭受諸多責難甚至詛咒。看完這齣劇之後,就會覺得:不要隨意指責加害者的家庭,也不用特意給予他們「特別的關注或關心」。何以這樣說呢?因為這些「關注或關心」可能給他們的感覺不是關心,反而可能是壓力。針對殺人犯的父母,我們每個人永遠都無法成為一百分的父母,所以也無須聚焦在「他的父母是怎麼教育他的小孩的?怎麼會養出這樣的殺人犯?」做出殺人行為的是犯罪者(加害人),犯罪者必須為自己的犯罪行為負責,他的父母也無須為了他們的小孩殺了人、犯了罪而連帶承擔責任。我始終相信,一個人會殺人,是綜合了多種情境脈絡與多重因素(包括:個人人格特質、家庭環境、成長歷程、就學歷程、壓力管理、法治概念、衝動控制等)才釀成這樣的悲劇,絕不能單一地去怪罪是他父母的錯。

(二) 針對受害者的家屬: 受害者家屬在得知自己的家人受害致死之後,必然會經歷非預期性的失落與悲傷,一方面會有面對家人離世的哀傷,另一方面也會對於加害者以及加害者的家屬有諸多不諒解或憤怒等情緒,甚至可能萌生想殺死加害者的念頭,或者產生「是我沒保護好受害者,才害他被殺死」的愧疚感或自責等情緒。我相信受害者的家屬在面對親人非預期的死亡時,會相對於面對親人一般性的死亡(例如:因年老而自然死亡),還要經歷更長久、更複雜的哀傷失落歷程。我認為他們很需要身邊有人靜靜地陪伴他們經歷哀痛,也需要專業的悲傷輔導,慢慢地面對非預期死亡事件帶來的衝擊與震驚的情緒,並漸漸地消化失落,才可能度過這種複雜的傷痛,並將過程中經歷的痛轉化為新的人生意義。(參見備註)

最後,我也想要分享一下我對於如何阻止劇中男主角傑米犯案的想法。

傑米大部分時候都保持沉默,一回到家就關進房門,對他父母保持沉默,默默地承受著校園的霸凌,但卻什麼都不說,沒有對外求助,讓自己承受的壓力都沒有宣洩的出口,最後引發殺意,我對此現象感到遺憾。

沉默的孩子,往往是我們覺得乖巧的孩子;沉默、不常講自己想法、常配合大家的人,也往往是我們覺得好相處的人。但沉默、不常講自己想法、常配合大家的人,可能是我們最不理解的人,也可能是獨自承受大量壓力、有一天可能就壓力爆表到會做出憾事的人。 如果你身邊也存在著這樣沉默的人,不管他是你的朋友、同學還是同事,我們可以多主動關心他每一天過得如何,如果透過我們主動的關心,發現他遭受霸凌、虐待或傷害,我們可以鼓勵他或協助他求助,若他無法鼓起勇氣求助,我們可以私下幫他求助,例如:向學校輔導室或學校師長說明自己觀察到他的什麼狀況,以利師長或專業人員可以進一步處理校園霸凌事件,減少他承受的壓力。

或許,能夠因為身為路人甲乙丙的我們對加害者家屬與受害者家屬有更多理解,讓我們得以支持、陪伴這群人,讓他們的生活好過一點;也或許,當我們可以多關心身邊沉默的朋友、同學或同事,就能讓身邊沉默的人感覺到自己被支持、被關心,降低他壓力爆表、釀成悲劇的可能性,而減少一樁悲劇的發生。

歡迎您與我們的心理師們一同擁抱心理、擁抱自己,擁有更棒的生命品質!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mental hug logo

擁抱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10033號

擁抱心理博愛館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80160號

擁抱心藝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10079號

桃園 擁抱心身醫學診所

立案號碼 3532018824

擁抱甯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010190號

擁抱雙和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新北府衛心字第XY31030048號

擁抱心理諮商所

02-8792-0568​

thisismentalhugs@gmail.com

114 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四段32號4樓

擁抱心理博愛館心理諮商所

02-2371-5808

mentalhugboai@gmail.com

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76號10樓之2

擁抱心藝心理諮商所

02-8791-0019

thisismentalhugs@gmail.com

114 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466號2樓

桃園 擁抱心身醫學診所

03-3310119

mentalhugs.taoyuan@gmail.com

桃園市桃園區復興路123號8樓

擁抱甯心理諮商所

02-7748-0995

huggingyourself@gmail.com

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15號5樓之10

擁抱雙和心理諮商所

02-29222234

mentalhugs.shuangho@gmail.com

新北市永和區中和路343號12樓

全預約制,請透過LINE@或臉書粉專私訊

Copyright © 2025 Mental Hug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