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者遺族陪伴指南-了解遺族的痛苦

自殺者遺族陪伴指南-了解遺族的痛苦
詹惠文

詹惠文

2025-10-18發佈

心理諮商

# 北北桃心理諮商

# 雙北心理諮商所

# 新北市心理諮商

根據美國研究數據統計,每一位自殺身亡者,生前平均會接觸135人,其中大約60人會直接或間接受到其自殺事件的衝擊

快速跳轉目錄

  1. 了解遺族的痛苦

了解遺族的痛苦

最近在看韓劇<妳和其餘的一切>,才開頭第一集就有爆點,兩位女主角多年後的重逢,居然是因為其中一位罹患癌症,想要拜託另一位陪伴自己飛去國外執行安樂死。後來的劇情是倒敘法,把時光拉回到兩人從小學一直到成人彼此相伴的成長歷程。身為諮商師的我在看劇的時候,職業病又犯了,關注的其中一大焦點,就是劇中所有人物經歷商鶴的自殺身亡事件之後每個人的心路歷程變化。

想起了過往幾年到大專、國中、就業服務站、醫院對學生、教師、就業服務員甚至精神科醫師演講的經驗,這幾年越來越多針對專業人員提供「輔導知能研習」或「專業培訓」或「教育訓練」,培養更多第一線服務民眾的專業人員成為更有效的「自殺防治守門人」,演講主題不乏:<自殺守門人~談憂鬱與自殺防治>、<當助人者成為專業遺族-談當個案自殺身亡,如何自我照顧而後助人?>(見備註一)。直到今年上半年,經歷自己多年諮商的個案自殺成功身亡之後,我回頭翻閱了一下自己過往演講的簡報,遵循自己在<當助人者成為專業遺族>演講簡報中的指引,協助自己自我照顧,才有辦法更快速地度過個案死亡後的低潮與虛無感,恢復自己的狀態,繼續回到工作崗位服務每一位想死的個案。

因為過往至今實務接案的經驗中,會接觸到自殺者遺族,再加上今年自己成為「專業遺族」的經驗,我覺得自己對於「自殺者遺族」、「專業遺族」的身份更有領悟和感觸了!經歷我的個案自殺也已過了半年,感覺自己已經走過個案逝世的低潮,想透過文章好好梳理自己這幾年不論在專業上還是私人生活中,對於自殺者遺族的看見與體悟。希望這兩篇文章可以帶給自殺者遺族以及陪伴自殺者遺族的一般民眾或專業人員一點指引的方向!

這篇文章是上集,會先讓大家了解自殺者遺族整體概況,並跟大家說明自殺者遺族可能會有的想法、情緒等心理狀態,幫助大家先了解自殺者遺族對於身邊的人自殺身亡的事件可能有的情緒反應與解讀;如此,大家對自殺者遺族有了更多心理狀態上的理解後,下一篇文章,再來教大家怎麼陪伴這群傷痛的遺族們,大家就更能理解陪伴時的基本原則與態度。

根據美國研究數據統計,每一位自殺身亡者,生前平均會接觸135人,其中大約60人會直接或間接受到其自殺事件的衝擊,包括:自殺者的親屬、朋友、同學、同事、老師、鄰居、治療師、警消人員等。 這個自殺者自殺身亡的回憶,會伴隨自殺者遺族至少20年的時間。一個人的自殺,對身邊認識的人的身心健康影響程度實在相當可觀且深遠。若以台灣的數據來推估,全台每年有約3000多人自殺,意味著每年有約18萬以上的自殺者遺族經歷悲痛。以上數據,提供大家參考,讓大家對於此議題有更宏觀、概略的了解。

自殺者遺族可能會有的想法是:為什麼他要這樣做?他怎麼可以這樣做?他怎麼這樣丟下我?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我是不是當時再多做點什麼,就可以阻止他的死了?我要怎麼看待他的死亡?如果當初我沒有/我有…….,他今天就不會死了!

有些自殺者遺族可能因為自己也曾經經歷人生的低潮,甚至自己也曾有過想死的念頭或尋死、瀕死的經驗,所以較能體會自殺者的心境,可能比較能懂自殺者的痛苦,也相對比較不會責怪自殺者做了尋死、了結生命的決定。但有時這種對自殺者心境的同理或「可以體會」,反而會增加這些自殺者遺族心情沉重的感覺。他們可能會因此過度同理自殺者的痛苦,以至於自己也會有替代性的痛苦反應出現,想著自己身旁曾經活生生的人活著的時候居然這麼痛苦,自己也覺得好痛好痛,彷彿承受了自己與自殺者兩個人生的重量、兩人份的痛苦,痛徹心扉、不能自已。

自殺者遺族可能在剛得知身邊人自殺身亡的消息後幾個月到半年、一年內,會經歷情緒上的各種混亂、複雜的變化。如果這些混亂、複雜的情緒狀態持續超過一年,甚至延續數年以上都沒有緩解,很可能會演變成「複雜性悲傷」 (見備註二)的狀況。

自殺者遺族的情緒狀態相當複雜且多變,每位自殺者遺族都有不同的情緒反應,也會經歷不同的悲傷歷程,端看他們的人生歷練、世界觀、生死觀、宗教信仰如何,以上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他們如何看待身邊的人自殺身亡這件事。情緒上,他們可能會經歷震驚、無法相信、否認、困惑、害怕、罪惡感、遺憾、自責、悲傷、憤怒、空洞、無意義感等感受,如果以上情緒較難消化或面對,可能還會衍伸出PTSD(見備註三)的反應。

常見的自殺者遺族PTSD反應包括:

  • 反覆回想起自己與死者相處的畫面
  • 常夢到死者、彷彿自己還看到死者
  • 逃避工作或上學
  • 避免想到死者的相關回憶
  • 否認自殺者已經死亡的事實
  • 避開死者生前常去的地點
  • 難以入睡
  • 過度警覺
  • 容易受到驚嚇
  • 害怕死者會來找自己
  • 容易發怒

如果以上PTSD反應沒有尋求專業協助,症狀持續一年至數年以上,很可能也會演變成「複雜性悲傷」(見備註二)的狀況。

  • 1.備註一:「專業遺族」(Clinician Survivors)是指因個案自殺死亡而身心受影響的專業工作人員。
  • 2.備註二:「複雜性悲傷」是指經歷他人死亡一年後,仍無法順利走過悲傷歷程,一直感到無力,無法重拾原有生活的狀態
  • 3.備註三:「PTSD」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的縮寫,是指人遭遇重大創傷事件後,出現的壓力反應與身心症狀。

hugging you123

歡迎您與我們的心理師們一同擁抱心理、擁抱自己,擁有更棒的生命品質!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mental hug logo

擁抱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10033號

擁抱心理博愛館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80160號

擁抱心藝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110079號

桃園 擁抱心身醫學診所

立案號碼 3532018824

擁抱甯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北市衛心字第XY01010190號

擁抱雙和心理諮商所

立案號碼 新北府衛心字第XY31030048號

擁抱心理諮商所

02-8792-0568​

thisismentalhugs@gmail.com

114 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四段32號4樓

擁抱心理博愛館心理諮商所

02-2371-5808

mentalhugboai@gmail.com

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76號10樓之2

擁抱心藝心理諮商所

02-8791-0019

thisismentalhugs@gmail.com

114 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466號2樓

桃園 擁抱心身醫學診所

03-3310119

mentalhugs.taoyuan@gmail.com

桃園市桃園區復興路123號8樓

擁抱甯心理諮商所

02-7748-0995

huggingyourself@gmail.com

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15號5樓之10

擁抱雙和心理諮商所

02-29222234

mentalhugs.shuangho@gmail.com

新北市永和區中和路343號12樓

全預約制,請透過LINE@或臉書粉專私訊

Copyright © 2025 Mental Hug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Welly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