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心人物-用多媒材為個案開一扇通往內在的門:專訪 吳懿珊 諮商心理師


吳懿珊
2025-11-21發佈
# 北北桃心理諮商
# 雙北心理諮商所
# 新北市心理諮商
在擁抱雙和諮商所的某個角落,有一間宛如秘密基地般的「遊療室」。推開門,映入眼簾的是兩座沙盤,被細緻收納的百種沙遊物件、小帳篷、球池、瑜伽球、平衡板等感官調節器材。這裡不像典型的諮商室,反而像是一個可以放下防備、自由探索的世界的。打造這個空間,是吳懿珊 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
快速跳轉目錄
當語言沉默時,媒材替心說話
在擁抱雙和諮商所的某個角落,有一間宛如秘密基地般的「遊療室」。推開門,映入眼簾的是兩座沙盤,被細緻收納的百種沙遊物件、小帳篷、球池、瑜伽球、平衡板等感官調節器材。這裡不像典型的諮商室,反而像是一個可以放下防備、自由探索的世界的。打造這個空間,是吳懿珊 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 多年來,她以園藝、沙遊、藝術創作、桌遊與粉彩,為案主打開「語言之外的表達管道」。在她的理念裡,每個人都值得被看見,而看見,不一定只能仰賴口語。
一、從園藝治療開始:
理解「不善表達」是一種需要,而不是問題
懿珊 心理師 接觸多媒材治療,是從研究所的園藝治療課程開始。她曾在實習中服務身心障礙者、年長者與兒童族群,遠比一般人更頻繁地遇到「無法或不習慣用語言表達的人」。
「不是不想說,而是不知道怎麼說。」
她回憶。
媒材因此成了案主的重要「選擇」。在組盆、觸土、佈局、澆水時,他們能以自己的步調連結內在世界。懿珊 心理師 看見,許多案主在這些非語言行為中找到了掌握感、意義感與成就感。
隨著臨床經驗累積,她陸續進修藝術治療、和諧粉彩與沙遊治療,把多媒材整合至諮商室,打造出一套專屬的方法: 讓內在透過媒材顯形,讓心在創作中被照見。
媒材的力量遠比想像更深
相較於一般的牌卡或桌遊等探索工具,多媒材治療強調「可以掌握、 可以決定」的過程。懿珊 心理師 觀察到,許多曾有創傷或焦慮困擾的人,往往覺得生活像是「被控制」或「失去控制」。在沙中塑形、在花材中創作、在粉彩中揮灑色調,這些看來簡單的動作,其實讓案主在體驗「我做決定」——這是一份極珍貴的心理力量。
園藝治療在擁抱雙和並非制式課程,而是完全客製化。從多肉與景觀植物的組盆、乾燥花作品到和諧粉彩,都可依案主的需求來共同設計。例如,把心裡的難過化作色彩,用創作代謝情緒;或透過植物象徵,反思自身的內外在狀態。
「我在媒材與案主之間扮演橋樑。」懿珊 心理師 輕柔這麼說。她開啟案主的五感,引導他們慢慢看見身體的訊號,重新連結被忽略已久的內在。
二、打造「遊療室」:
一個能探索、一個能休息、一個能安心的地方
遊療室中不只沙遊物件,也結合感官調節的概念,設置小帳篷、球池、瑜伽球、平衡板等能調節情緒的道具。「有些孩子需要動,動能讓他們穩定下來。」懿珊 心理師 說。當孩子能在空間中探索、碰觸、奔跑、躲藏,他們的身心會隨著感官飽足而逐漸平衡,因而有更多力量投入諮商。
這樣的空間在休息時能全部收納,轉換成家族治療的會談室。多功能的設計背後,是她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場域」的初衷。
- 沙遊物件:象徵世界的素材庫,館藏豐富多元,包括:
- 人物(各年齡階段、不同職業別、多種互動姿態、幻想人物等)
- 動物(哺乳類、兇猛類、飛禽、海洋生物、爬蟲類、昆蟲類、恐龍類)
- 植物、自然物類
- 居家與生活用品類
- 交通工具類
- 環境建築類
- 戰爭物件與軍隊角色
- 象徵類(奇幻 類、靈性象徵與宗教物件如觀世音、耶穌等)
- 陰影與死亡類(棺材、洞穴、破壞物件等)
- 創造類與手作材料
這些物件讓案主能找到與自己內在狀態相呼應的符號。
- 遊戲治療媒材:房內備有桌遊、牌卡與能促進互動的遊戲素材。案主可以自由選擇玩什麼、怎麼玩,強化其主導權。
- 感官調節器材:讓身體先安定,尤其是孩童,更需要透過活動穩定情緒:
- 小帳篷:有躲藏的隱私感、沉澱心情、獲得安全感
- 球池:提供包覆感與觸覺刺激(捏、丟)
- 瑜伽球、平衡板:強化前庭覺與本體覺
- 沙包:紓解壓力、提升身體協調性
- 可自由使用的道具:跳、滾、推、壓,皆能達到感覺統合的效果
- 身體先安定,心才能開啟探索。
- 空間彈性
所有設施皆可收納,空間能瞬間轉換成家族治療會談室,兼具隱私與專業功能。
三、沙遊治療:在象徵宇宙裡看見真實的自己
若說園藝治療是「用心照顧植物,也照顧自己」,那麼沙遊治療則像是「讓內心世界有一個可以被看見的地方」。
擁抱雙和的沙遊室裡,藏著從現實到奇幻、從自然到靈性、從美好到陰影的上百種物件:恐龍、昆蟲、城堡、戰爭物件、觀世音、耶穌,甚至棺材。這些不是刻意獵奇,而是為了使案主能找到最貼近心中畫面的象徵。
「一個完整的象徵世界,能讓人真正投射自己的內在。」
面對某個案主將棺材放在沙盤中央,懿珊 心理師 沒有急著解讀,也沒有替對方詮釋,而是好奇地問:「放在這裡代表什麼?」 創造空間與文本的人,是案主自己。
在沙遊治療中,案主自由選擇濕沙或乾沙,動手建構屬於自己的場景。心理師則在旁邊觀察物件的「順序」、案主的「非語言訊號」與創作的「節奏」。待創作告一段落,再透過漸進式的提問,陪案主在象徵世界裡探索現實情緒。
對成人來說,沙盤是觀看內在的鏡子;對兒童而言,沙盤更像是一齣活生生的劇場。他們會邊玩邊說故事、邊搭建邊推翻,有時戰鬥激烈、有時溫柔療癒。心理師不急著介入,而是從這些變化裡,看見他們的需求、恐懼與力量。
1.濕沙與乾沙:情緒的觸感
- 濕沙:能塑形、黏著,像是穩定、紮實、深層的情緒。
- 乾沙:易散落、輕盈,像是自由、流動、不易掌控的狀態。 案主會依當下感受自由選擇。
2.創作階段:心理師不干預,只觀察 案主可:
- 任意選物
- 想放多少放多少
- 隨直覺佈局
- 塑造屬於自己的世界
心理師則:
- 不主動說話
- 記錄物件取用的「順序」
- 觀察非語言行為(停頓、猶豫、反覆改動位置、埋起物件、撤回物件、用力觸沙)
- 這些線索能反映情緒,如焦慮感、掌控感或者心裡的拉扯。
3.對話探索:連結象徵與現實 創作結束後,會進入第二階段: -為沙盤命名 -描述場景氛圍 -解釋物件位置 -連結生活處境
常見的問題如:
- 「這個角色在這裡,對你來說代表什麼?」
- 「這裡有沒有你想做的改變?」
- 「如果這是你的世界,你覺得他們正在經歷什麼?」
語言在這裡不是壓力,而是心靈自然浮現的延伸。
4.固定的時間結構:可預測的步驟帶來安心
完整一場沙遊治療約 50 分鐘:
- 15–20 分鐘創作
- 15–20 分鐘對話 穩定的結構對兒童、創傷者與焦慮案主尤其重要。
四、象徵的力量:從「棺材」看見情緒的多重性
在沙盤世界裡,象徵有時比語言更誠實。
例如案主在示範中將「棺材」放在正中央,懿珊 心理師 沒有急著解讀,而是溫柔提問: -「這裡讓你想到什麼?」 -「現在浮現哪些情緒?」
案主說出了矛盾的心情:「失落、缺憾,但同時有一種完成後的輕鬆。」
這正是沙遊的重點:
心理師不是給答案的人,而是陪案主「看見答案的人」。
五、兒童的沙遊:一場活生生的劇場
相比成人,兒童的沙遊更富生命力:
- 動態彈性高:物件不斷移動、推倒、重建
- 邊玩邊說故事:例如恐龍搶寶物、海洋生物結盟
- 情緒外顯:物件的改動常反映內在的衝突或期待滿足的需求
懿珊 心理師 在其中擔任「溫柔的觀察者」。她不會打斷,而是在故事的縫隙中,看見孩子的世界觀。
六、心理師的角色:
陪伴、見證,而非主導
懿珊 心理師 常說:
「我不是要替你解決問題,而是陪你一起看見自己的處境。」
她相信,人本身就有自我調節與復原的力量。多媒材治療的目的,不是讓心理師掌控,而是讓案主在其中找回主導感。
- 大人能在沙盤裡看見被壓抑的情緒
- 孩子能透過遊戲自在地表達
- 青少年能用象徵回應複雜的心緒
- 創傷者能在觸感、象徵與結構中重建控制感
- 媒材不只是工具,而是心靈通往自我覺察的橋樑。
在所有的媒材治療中,懿珊 心理師 的身影總是存在,但不搶戲。她從不急著「告訴」案主真相,而是透過安全與穩定的陪伴,讓案 主自己長出覺察。
無論是孩子的混亂故事、青少年的焦慮世界,或成人沉重的棺材象徵,她相信,只要在一個被理解的空間裡,人都能自己找到向前的力量。
結語:
在媒材世界裡,人終能找回自己的力量
在懿珊 心理師 的陪伴下,園藝的土壤、沙盤的地景、粉彩的繽紛、遊戲的互動,都成了理解自己、重新站立的力量來源。
她讓我們看見: -當語言失效,媒材會說話。 -當世界混亂,象徵會指路。 -當心感到迷失,創作能讓我們重新找到自己。
擁抱雙和不只是諮商所,也是能讓內在世界被看見、被接住的地方。而在這裡,心理師是帶領每一位案主踏入心之旅程的溫柔引路人。
歡迎線上收聽徐心理師的擁抱新人物專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