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可以做什麼: Mike失去父親的未解決的悲傷


楊漢章
2025-05-22發佈
# 創傷議題
# 催眠
# 心理治療
失落與悲傷,是每個生命旅人必經的風景。或許是童年中遺失的心愛玩具,或是一段情感的終結,甚至至親的離世,這些經驗像深海的浪,總會在某個時刻襲來。在理想的世界裡,我們擁有時間與空間,好好整理那些記憶與失去,穿越那五個階段,從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直至最終的接受。
快速跳轉目錄
催眠可以做什麼: Mike失去父親的未解決的悲傷
失落與悲傷,是每個生命旅人必經的風景。或許是童年中遺失的心愛玩具,或是一段情感的終結,甚至至親的離世,這些經驗像深海的浪,總會在某個時刻襲來。在理想的世界裡,我們擁有時間與空間,好好整理那些記憶與失去,穿越那五個階段,從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直至最終的接受。
然而,現實不是如此仁慈。不是每一段悲傷都有機會被好好承接與轉化。Gordon(2002)在其個案報告中描繪了一段遲來的療癒。一位中年男子,在催眠的引導下,終於走出深藏心底多年的哀傷。
Mike的故事
Mike,年近五十,是一位事業合夥人。他曾擁有一段長達十八年的婚姻,與三位孩子關係非常親近。然而離婚後,他與Anne開始了新的戀情,並最終步入婚姻。Anne美麗迷人,兩人間有強烈的性吸引力,然而,她情緒極不穩定,婚前隱瞞了長期的精神科病史。婚後,Mike被捲入Anne與她成年女兒Susan之間錯綜的情感糾葛。他不是被孤立,就是因為與Susan太過親近而引爆Anne的猜忌與怒火。
Anne常在工作時間中不斷打電話給Mike,一日高達五十通,控訴他外遇、不關心她。這場婚姻僅維持三年,便在情緒風暴中畫下句點。
離開Anne後,Mike遇見Mimi,一位情緒穩定、興趣相投的理想伴侶。他渴望擺脫過往的情感糾葛,好好走向一段新的關係。當時的Mike,正接受輕度憂鬱的藥物治療,並經由醫師轉介開始心理治療。
Mike出生於虔誠的天主教家庭,父親嚴 謹,家教森嚴。身為長子,他從小被期待勇敢、堅強,扛起責任。然而,在他年僅19歲、仍應享受青春的時光裡,父親突然離世。這場震撼如颶風,重創整個家庭。Mike沒有時間悲傷,他被迫將自己的哀傷封存,將所有情緒壓進心底,扛起家庭的重擔,提早成年。
隨後的生命裡,Mike經歷了十八年婚姻的結束、摯愛的姑姑與叔叔相繼過世、姪子的自殺,以及母親的離世。每一次的失去,持續累積內心未解決的悲傷。
催眠如何協助:一次遲來的相見
雖然Mike是因情感困擾而來到治療室,但在前三次晤談中,治療師漸漸發現,感情問題的背後,藏著一道未癒的傷口,一份青少年時期喪父的哀傷。Mike的悲傷經驗停留在「討價還價」的階段,那些從未被允許釋放的情緒,如今仍靜靜潛伏著。
於是,治療師邀請Mike透過催眠處理這份遺留的哀傷。他同意後,展開了三次深度催眠的旅程(整體治療為六次):
⏺︎ 第四次會談:使用「史丹佛催眠臨床量表」評估其催眠敏感度,並徵詢他是否願意透過催眠,與逝去的父親「再見一次」。
⏺︎ 第五次會談:以Mike喜愛的活動為引導素材,進入催眠狀態。治療師帶領他回到與父親共享的美好時光,並鼓勵他說出那些從未說出口的話。在催眠中,父親溫柔地淡出前,兩人交換了象徵物,協助他從悲傷回到平靜。
這次催眠讓Mike深受觸動。他終於允許自己為失去而落淚,並開始更清楚地理解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渴望與界線。而第六次會談的重點在於整合前次催眠中的體驗,強化已產生的轉化與釋放,並圓滿地結束治療歷程。
一次催眠就能化解多年悲傷,可能嗎?
對於某些人來說,這樣快速的療癒似乎難以置信。但正如Gordon(2002)在個案報告中指出, 這正是催眠的力量。催眠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引發改變,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當事人對催眠的高度反應性,也就是「催眠敏感度」。
「催眠敏感度」,是指個體對催眠暗示的接受度與反應強度。在研究催眠現象時常被提及。高度敏感的人,能更容易進入深層催眠狀態,並產生具體的情緒或感知反應;而敏感度低的人,則相對不易產生明顯的反應。
在Mike的治療中,治療師透過「史丹佛催眠臨床量表」對其進行催眠敏感度測試,發現他在放鬆誘導、意念動作、視覺引導與回溯指令中皆有良好反應。這使得治療師有信心設計出符合其特質的催眠腳本,進而有效引導他走向內在療癒。
正因失去無法在現實中挽回,催眠那超越時空的特質,才為遺憾開啟一扇窗。它讓當事人在心靈的深處,再次與過去相逢,說出當年沒能說出口的話,完成那未竟之事,讓遺憾得以安然落幕,如霧般悄然散去。
參考資料: ▶︎Gordon, D. (2002). Hypnosis and Unresolved Grief. Australian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nosis, 30(1), 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