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 跟你分享的 AI 心理諮詢使用須知


張誌閔
2025-04-10發佈
# 心理諮詢
# 心理諮商
這段時間在講座與工作場合中,常聽到民眾分享自己會和 AI 聊天談心,獲得即時陪伴支持。然而,這種新興的心理服務形式對多數人而言仍相當陌生。我們享受 AI 帶來的便利,卻未必理解其中潛藏的風險。
快速跳轉目錄
GPT 跟你分享的 AI 心理諮詢使用須知
這段時間在講座與工作場合中,常聽到民眾分享自己會和 AI 聊天談心,獲得即時陪伴支持。然而,這種新興的心理服務形式對多數人而言仍相當陌生。我們享受 AI 帶來的便利,卻未必理解其中潛藏的風險。
陳宏儒是一位長期關注心理治療與心理健康應用的心理師。在閱讀他的分享後,意識到AI 在心理諮詢上的應用,確實存在許多值得關注的倫理議題與使用須知。
目前,我們尚無法全面預測過度依賴 AI 心理陪伴所可能帶來的風險。但從過去網路成癮與沉迷的治療經驗來看,任何事物的濫用都可能伴隨代價。現階段,社會普遍仍將 AI 視為輔助工具,其功能不宜取代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連結與心理支持。
以下是透過 GPT 協助整理的 AI 心理諮詢使用須知:
Ai心理諮詢使用前須知-Ai基於倫理守則,有其內建的保護機制
AI在「心理互動安全設計」方面,雖然尚未有統一的標準或架構,但目前主流AI內建了一些基礎的機制來嘗試維護使用者的心理安全。
🔐 一、內容過濾與敏感識別(Content Moderation)
AI會自動辨識並過濾高風險或可能造成心理傷害的內容,例如:
自殺、自殘、暴力等相關語言
對使用者有貶損、羞辱、歧視等負面言語
鼓勵傷害自己或他人的建議
這是一種「預防性介入」,避免AI無意間引發心理危機。
🧠 二、非診斷性互動規則(Non-diagnostic Boundary)
AI不提供醫療或心理診斷,也不該取代人類心理師。這樣的設計目的是:
避免使用者對AI產生過度依賴或誤信其專業能力
減少AI在使 用者心理脆弱時給出不當建議的風險
這種界線的設定,是一種對「助人關係倫理」的數位翻譯。
🫂 三、情緒辨識與支持語言(Emotional Sensitivity)
有些AI系統會嘗試辨識語言中的情緒線索(如焦慮、悲傷、憤怒),並給予:
同理性的回應(empathic response)
情緒調節建議(如深呼吸、寫日記)
鼓勵尋求人際連結或專業協助
這可視為一種「情感陪伴式的設計」,強調關係的溫度。
🔄 四、責任分流與轉介機制(Escalation & Referral)
當使用者表達嚴重心理困擾時(如明確提及想死),AI通常會:
表達關切,避免直接討論方法細節
引導使用者尋求危機專線或專業幫助
終止對話或改變互動方式以減少風險
這是一種「最低傷害原則」(Principle of Least Harm)的落實。
🛠️ 五、人機互動透明化(Transparency & Control)
許多AI設計會提供:
回饋機制(例如使用者可標記不當回應)
互動記錄(方便人類審查與調整)
對話結束選項(賦予使用者控制權)
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將倫理的「自決」與「知情選擇」搬進對話空間中。
────
除了上述內建機制,我們在使用上應採取什麼自我保護措施
🧭 AI心理互動安全守則與明確做法
🧠 一、認識 AI 的角色與限制
原則:AI 是輔助工具,不是心理師,也不是真朋友。
具體做法:
✅ 使用前先提醒自己:「AI沒有感情,它的建議只是文字預測結果。」
✅ 詢問AI時加上「請以非專業建議的方式提供建議」。
✅ 若覺得AI的話語過於肯定或判斷性太強,停下來自問:「這是我真正的感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