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心人物:諮商要短還是長?短期諮商有幫助嗎?-專訪 呂倩文 臨床心理師


編輯部$
2023-03-10更新
2022-11-20發佈
# 台北心理諮商
# 心理諮詢
# 心理治療
你覺得心理諮商應該進行幾次,多久進行一次呢?常見傳統心理治療模式,是一週一次,維持半年一年以上。近代焦點解決學派、短期治療則認為,六到八次是相對短程的介入期長。
一、 怎麼樣叫做短期諮商,多短叫做短期
- 受訪者:呂倩文 臨床心理師
- 採訪者:張誌閔 諮商心理師
你覺得心理諮商應該進行幾次,多久進行一次呢?常見傳統心理治療模式,是一週一次,維持半年一年以上。近代焦點解決學派、短期治療則認為,六到八次是相對短程的介入期長。
你覺得諮商要多長?諮商會談須進行多少次?我想每個人的想法和標準都不盡相同。與其定義長期短期,心理師會更想知道的是,你準備好透過諮商去探討一個主題到甚麼程度?呂倩文 臨床心理師分享一些他的觀點
二、 短期諮商模式的存在現象
現今心理諮商所、治療所如雨後村春筍般林立。尤其在都會區,可能捷運沿線上或工作居家交通易達處,就有好幾間心理諮商機構。要怎麼選,機構指派的心理師真的適合我嗎?諮商價格不斐,可是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是這麼急迫,我真的很需要找個人談談。這是人們尋求諮商常見的狀態與動機。
現代網路資訊破碎化,生活快節奏忙碌急迫,人們更期待快速、有效、立即性的問題解決,可能上網搜 尋後就來預約,希望今天就能開始會談。人生第一次與心理師接觸,到底要談什麼,問題能不能改善,需要多少預算,有這麼多不確定性存在於初次會談。一開始就設定做長期諮商或心理治療,對許多沒有準備好進入諮商的來談者,似乎來談前也還沒想過。
三、 短期諮商可視為進入諮商的一個過渡與準備
呂倩文 臨床心理師認為對於諮商要做甚麼未必這麼清楚,又希望可以面對問題的當事人,短期諮商就是一個很好的初期概念與介入模式。呂倩文 臨床心理師視每次的會談,都是珍貴而有限的相遇。我們不清楚來談者會來多久,是否準備面對主訴問題背後的核心因素,如原生家庭、早年經驗、童年歷程等。因此在有限會談中,提供聚焦、立即性的回饋予以當事人,是非常重要的任務。
__短期諮商是一個模式,如何在幾次會談中,進行焦點式的介入策略,每個心理師作法都不盡相同。呂倩文 臨床心理師擅長的是非語言訊息與生理回饋,透過身體感受,讓當事人可以處理因情緒帶來的不適感。記住當下感受帶回生活,身體會記得。當身體感覺改善了,個體會有更多能量去因應生活問題。 __
四、 不設定長期諮商,建立在對當事人的信任與賦權
來談者一定會有所疑問,面對的問題可能是人生重大抉擇,短短幾次就真的夠了嗎?心理師也會自問真的能放手讓個案面對生活挑戰嗎?
呂倩文 臨床心理師表示諮商中很常遇到一個狀況,這次會談討論的結論,下次來談前可能就有了不同。原本要離婚,下次就不離了;這次要分手,下次就合好了。不確定性與變數,考驗著當事人是否繼續來談的意願。呂倩文臨床心理認為人們因為家庭、環境、工作因素,有太多的不由自主,那麼更應該將談話延續的選擇、是否透過諮商面對生活的權力交放給對方。
若是覺得前面的諮商,已經獲得足夠幫助,抑或是考量時間經濟距離等等因素選擇不繼續談時,心理師是尊重且認同當事人的作法。基於對諮商專業的信任,相信前面幾次諮商談話對當事人有所幫助;同時也將選擇的權力交付當事人,決定是否繼續使用諮商尋求協助。
假使這段互信相助的歷程,讓案主有更多的覺察,願意深入探討議題,建立一段結構完整而不侷限短期的會談,那麼諮商樣貌也會從聚焦問題,進而開展到中長期階段。
獲得改善而離開的當事人,在遇到新的困難,想起當時心理師的陪伴,過一段時間又再度回訪,也是時有耳聞的美好緣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