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尼特族要怎麼辦?

家中有尼特族要怎麼辦?
楊漢章

楊漢章

2024-12-11發佈

心理諮商

# 心理諮商

# 心理治療

# 心理諮詢

網路上常有家屬或手足提出詢問,家中有尼特族要怎麼辦?尼特族(NEET)指的是目前沒有在就學、沒有就業、也沒有在接受訓練的人(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家中有尼特族要怎麼辦?

網路上常有家屬或手足提出詢問,家中有尼特族要怎麼辦?尼特族(NEET)指的是目前沒有在就學、沒有就業、也沒有在接受訓練的人(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網友的回應除了批評發文者的家庭教育的問題,其次比較多的回應就是鼓勵接受諮商。但尼特族接受諮商效果如何呢?

英格蘭有項國家級的心理健康計畫,稱作Improving Access to Psychological Therapies(IAPT) ,提供民眾獲得心理治療的資源。要在這個計畫裡面提供心理治療的治療師都被規定要採取具有實證基礎的治療模式。你可以把這個計劃想成是台灣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的服務或是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

Buckman等人(2023)運用這個計劃的資料來分析,針對民眾提供的基本資料將求助民眾分成尼特族與非尼特族。民眾會與這個計劃中提供服務的治療師擬訂要解決的問題,並且針對在接受心理治療過程填寫的症狀評估資料進行分析,他們發現尼特族與非尼特族在接受治療上有顯著的不同。

調查發現尼特族接受治療後獲得可靠的進展的機率大約只有非尼特族的2/3,症狀穩定惡化的機率是非尼特族的1.4倍。而且他們中斷治療的機率也高出1/3(Buckman, et la., 2023)。

這不是代表心理諮商無法協助尼特族,只是代表需要比非尼特族的人更長的協助時間,因為這裡面涉及到很複雜的因素:

一、NEET可能是青少年時期精神疾病未即時治療的結果。

Iyer等人(2018)以加拿大一項心理健康計畫the Prevention and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Psychosis (PEPP)進行分析調查15-29歲的服務對象,發現NEET與非NEET有幾項顯著的差異,NEET有較長的前驅症狀時間(中位數51.86週)、精神疾病未治療的時間較長(中位數18.64週)、負向症狀得分較高。

二、對未來不確定+缺乏信心+偏好自由生活

Uchida與Norasakkunkit(2015)針對日本人進行調查,發現有三個因素可以評估尼特族/繭居族:第一因素「偏好自由生活」(對於成為社會認可的成年人標準的抵制)第二因素「對自己沒信心(社交和專業技巧)」 以及 第三因素「對未來抱負不明確」。他們發現「對未來抱負不明確」高於「對自己沒信心」高於「偏好自由生活」。這三者會構成穩定的結構(文化+能力+意義),使得他們變得很難動彈: 我不想成為社會認可的成人,但我也不知道我想要成為什麼樣子,我也不清楚我會什麼,我沒有自信我有能力。

因此,在複雜的因素影響下,期待單純藉由個別諮商可以馬上協助尼特族家人可能是不切實際的期待。複雜的議題就需要複雜的協助計畫,很難有一套一體適用的策略,因此若有相關的困擾,可由家人自行先尋求諮詢,先行調整看待尼特族家人的態度,才有機會從家庭中產生改變的契機。

Iyer, S., Mustafa, S., Gariépy, G., Shah, J., Joober, R., Lepage, M., & Malla, A. (2018). A NEET distinction: youths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follow different pathways to illness and care in psychosis.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53, 1401-1411. Buckman, J. E., Stott, J., Main, N., Antonie, D. M., Singh, S., Naqvi, S. A., ... & Saunders, R. (2023).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ical therapy treatment outcomes for young adults who are 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NEET), moderators of outcomes, and what might be done to improve them. Psychological medicine, 53(7), 2808-2819. Uchida, Y., & Norasakkunkit, V. (2015). The NEET and Hikikomori spectrum: Assessing the risks and consequences of becoming culturally marginalized.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 1117.

8552ceb2b7e258824da821034b1613a9 t

延伸閱讀:

歡迎您與我們的心理師們一同擁抱心理、擁抱自己,擁有更棒的生命品質!

熱門文章